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明知艰难,你为何依然坚持跨专业考研? 精选

已有 8415 次阅读 2019-9-29 08:43 |个人分类:科学网置顶博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考研, 跨专业, 考试

 

近年来考研现象异常火热,报名人数逐年攀升,随着竞争进入白热化,其考取难度可想而知。但即使这场厮杀异常惨烈,依然存在着不少勇士义无反顾的奋勇向前,不仅选择了考研, 而且是高难度的跨专业考研。


所谓的跨专业考研是指报考的研究生专业与本科所学的专业不同。按照报考专业与本科专业的不一致程度,大概可以将跨专业考研分成以下三类。


第一类,大跨。所谓的大跨是指考研从文科到理科或者从理科到文科。你想想要整个“人妖”出来有多难,就知道这个跨度有多大了。不经九九八十一难,哪能取得真经?


第二类,中跨。所谓的中跨是指考研在同一学科差异比较大的两个专业进行。隆个胸,垫个臀的,虽说不是什么大手术,可毕竟也是要伤筋动骨啊。


第三类,小跨。所谓的小跨是指考研在两个比较相近的专业中进行如数学到计算机。虽说难度大减,可不管怎么样,即使是微整,那也是要挨刀子,上手术室的呀。


从以上分类可以看出,跨专业考研第一类的难度最大,第二类次之,第三类相对较小。总之,没有两把刷子,要杀出千军万马并不容易。


为什么跨专业考研比同专业考研难得多呢?以下几点也许就能说明问题。

第一,需要重新学习新专业考试课程

既然是跨专业,绝大多数的新专业课程在本科阶段就没有学习过,在考研时不得不重新学习这些课程。然而学习这些课程大多都以自学为主,可能会花费很多时间。与其他考生相比,在专业课程上就存在很大的劣势,毕竟他们是在老师的帮助下系统的学习课程,对专业有着更深的理解。这些考生可以将你花在重新学习专业课堂的时间投入到更深入的专业学习中去。别人只负责貌美如花就好了, 而你既要赚钱养家又要貌美如花,没有个三头六臂,怎么应付?

第二,增加其它公共课程考试难度

考研的公共课程如数学、英语虽然都是统考。但其根据所报学科的分类其试卷存在难度的差异,如数学试卷就分为数学一、数学二和数学三。此外,不同的学科数学的统考内容也存在差异。比如数学一需要考的不少知识点数学二就不需要考。总之,同个亲妈,把最深的“爱”都给了你,你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第三,增加复试难度

复试环节很多评委都会问专业相关的基础知识,而对于跨专业考试往往由于时间所限只学习考试所需的几门课程,其它课程并没有系统学习。当在复试环节被问到其它课程的知识时,其结果可想而知。试问如果你是个学哲学的,每天都是中庸之道,突然被问到计算机编程,心里那个凉凉啊。

第四,动手能力差,复试吃大亏


对于工科尤其像计算机这种工科专业,对动手能力的要求较高,复试环节往往都要上机考试。而跨专业考生在准备考研时,由于时间所限只注重理论课程的复习,动手能力较差。而动手能力并不是一蹴而就,而是需要日积月累熟能生巧才能得到大幅度提高。你让每天都是薯条汉堡包的老外现场包个饺子试试?


既然跨专业考研难度这么大,为什么还是有人愿意跨专业考研?以下几点也许就能说明问题。

第一,对原专业不感兴趣

经过大学四年的学习,对所学专业有着比较的了解,但却对其不感冒,甚至对其感到反感。想通过考研,选择感兴趣的专业继续学习。

第二,原专业过于冷门,就业前景惨淡

上大学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目的很简单,就是为了生存,以后找个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然而经过四年学习之后发现所学的专业就业并不理想,甚至是惨淡不堪。其落差和对未来的担忧促使其另择它路。这时候跨专业考研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第三,挑战自我

认为原专业已经学得非常好,不能满足自身潜力开发的需要,想通过新专业的学习,以挑战自我。总之,坏人不会只做一次坏事,同样,优秀的人也不会只在一方面优秀。

在了解了跨专业考研的利弊之后,你还会选择这条寂寞,漫长,劈荆斩棘,道阻且艰,高处不胜寒的跨专业考研之路吗?

 

更多精彩请关注微信公众号“文忆天下”或搜索ZYWHQU

文忆天下.png



研究生招生与培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199929.html

上一篇:这些考研目的是否戳中了你?
下一篇:考研,需要提前联系导师吗?
收藏 IP: 211.97.130.*| 热度|

10 郁志勇 文克玲 梁洪泽 郑永军 汤茂林 李毅伟 杨正瓴 李学宽 段含明 彭真明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0: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