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忆天下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ywsict 用博客记录生活

博文

针对一位迷茫大学生来信的回复 精选

已有 347 次阅读 2024-11-16 14:22 |个人分类:科学网置顶博文|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收到一封Email主题为“来自一个迷茫大学生的求助”,主要内容为“我是一个一直关注您微信公众号的XX大学工科学生,现在大四已经保研至某985高校。

我从被录取那天起就开始寻找导师,但是这个学校的大部分导师在看了我的简历后都不愿意收我,即使考虑收我的也是都要面试,目前已经面试了三个老师。

前两个老师面试完都是觉得我本科科创比赛方面理论基础不太好,只停留应用层面,不愿意给我名额(学硕),然后还质疑我之前夏令营面试排名(夏令营考核排名偏后)。我现在能力不太行,真的就是他们说的【不适合读学硕】了嘛?

作为一个大一开始都一直都比较上进的学生,我承认本科期间的科创确实没有学的很扎实,因为本专业是XX大学最后一届,已经是处于学院边缘,实验室和经费项目都得不到学院支持。所有比赛都是自己独自摸索,本学院老师也不愿意当指导老师提供指导,在准备比赛项目的时候很多都要自己掏腰包,自己多走弯路学习基础理论,这里面很多都学的半吊子水平,一旦被系统性提问就原形毕露,漏洞百出。

最后综合测评专业第一保研上岸本来是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某985高校大学老师的反应让我对未来十分焦虑,难道我大四一年努力追赶上来不行吗?”

从这封邮件可以看出几个关键信息:第一,该学生已经成功保研到某985高校;第二,多次寻找导师被拒;第三,理论功底薄弱;第四,受挫折后,产生了焦虑。我现在以过来人的身份,谈点看法,不一定是正确,仅供参考。

第一,鸡头与凤尾。该生的第一学历为双非院校,无疑该生在学校是出类拔萃的,其能够取得专业第一的成绩获得保研资格是最好的证明。不过在双非院校要获得高绩点还是比较容易得,只要平时上课认真一点,期末考试的前两周努力突击一下,基本上就可以获得比较好的绩点。毕竟期末考试的题目还是相对很简单的。

不过在985高校的保研学生当中,紧靠这点成绩并不算什么,也只能是凤尾的角色。这点我深有体会,因为以前我也是双非学校毕业,自我感觉还是良好,但到了985高校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与这些学生在能力与视野的差距犹如云泥之别。

第二,导师面试学生,这是师生双选的必备操作。现在存在一种“高分低能”的现象,就是很会考试,但实际的能力却不尽人意,更离谱的就是,有些学生从大一就开始准备考研,专业基础薄弱。研究生阶段与本科生阶段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需要创造一些知识,只会考试基本没有任何用。在导师与学生不认识的情况下,大多数导师都会面试学生,进一步了解学生,为自己的决策做参考。

第三,导师青睐学术基础强的学生。由于研究生阶段需要创造一些知识,遇到的问题,基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导师与学生又不太熟悉,只能通过看学术的成果来决定。这些成果可以是科创的项目或者发表的学术论文等。基本上所有的老师都会青睐学术成果强的学生。在前些年,就听朋友提到,那些保研到他们学校的本科生太卷了,基本上人手两三篇学术论文。而该生没有,那么在强者如云的学生当中,导师由于招生名额有限,肯定会选择学术成果强的学生,所以该生屡次被拒实属正常。

第四,时间不等人。所有的导师都希望能够找到对课题组有用的学生,现成的学生都很多,谁会愿意去花时间等一个未知的苗子呢?所以,该生觉得通过接下来的一年的努力来弥补这种差距,来提升能力,万一能力没有提升呢?。但对于导师而言,他手里现成的学术基础强的学生也会努力,甚至从确认导师的那一刻开始,就可能给他布置科研任务。

第五,对于硕士生而言,导师的作用微乎其微。既然已经成功保研,哪怕没有找到自己心仪的导师,学校也会分配导师。在硕士生的学习生涯中,导师的作用仅仅是做一些必要的指导而已,主要还是靠自己。所以,导师的作用没有你想象的那么重要。

总之,现在的研究生培养机制不仅学生选导师,而且导师也会选学生。学生拒绝导师,导师拒绝学生都是正常的现象。没有必要因为被导师拒绝几次,就怀疑自己,更没有必要焦虑。在硕士阶段,其实导师的作用比较小,关键还是得看自己。

更多精彩见本人微信公众号,按三秒识别关注

图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27932-1460276.html

上一篇:做梦都没有想到,居然成了SCI期刊的编委
下一篇:针对傅平博主质疑我斯坦福2%榜单造假的公开回应
收藏 IP: 218.107.223.*| 热度|

6 王涛 尤明庆 刘进平 王从彦 宁利中 xt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6 17: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