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从小喜欢看小说听评话,在上面所花的时间远比念教科书要多,对中国历史的了解首先是由演义小说编织起来,然后才有兴趣读起正史纠偏和加细。我常常想:要是自然科学也有这样的演义小说做先导,学起来岂不是有趣得多?
好的科普文章应该像侦探小说一样,不断提出疑问,促进读者思考,在引导的过程中将核心概念和思想精华呈现出来。我的想法是用故事和调侃形式引诱读者看下去,但在调侃和故事的背后都必须是认真的。想听书的不费脑筋也行,略过难点也能看得下,对理论多少也有点印象。有心的看时可以琢磨,动点脑筋能嚼出味道来。想弄明白的可以查书,对已经学过教科书的人进一步研究有点帮助。最后能得到多少取决于读者自己。我则花点力气把把科学理论的核心藏在故事之中,用日常生活简单的逻辑将研究论文中的核心思想展示出来。对要点留下中英文正规术语,以便读者查找进一步学习。
二次大战以后科学研究成为很多人的职业,研究的论文就像流水线上产品一样的制造,按指数函数爆炸式的增长。许多论文也许除了作为申请基金,年终报告和升职凭证外,很难说有多少社会价值。多年前我在科学院研究生院讲课时曾经说:“在浩如烟海的科学文献中寻求答案,搜索的技术将至关重要。” 现在看来搜索虽然可解一时之渴,但终究会赶不上文献增长的速度。真知灼见将淹没在信息的海洋里。许多纠缠不清,以讹传讹的研究,更让人感到矛盾混杂无所适从。完全弄懂之后才发现毫无意义。
我想在人们脑力资源被指数函数增长的论文耗竭之前,知识的传承将来必定会有重大的变革。在这进化自然淘汰过程中,能保留下来真正的基因应该是:深刻的概念,精巧的逻辑,和将它们触类旁通应用的技能。这些科学知识基因,若是较早时能被了解,而不是要在学了枯燥课本论文之后才获得,将会惠及更多的人,也让学习来得更容易。 所以科普的工作是要用轻松的方式揭示核心概念,展现精华思想,例示不俗的应用,来进行这个知识传承。
现在大多数科普文章是介绍科学研究的结果,用科学史中的轶事来增加趣味性。我想对于思想和方法性的知识基因传承,如果像中国传统智慧传递一样,用些小故事例子来类比揭示,读者会更有收获。科学研究的意义在于:你花了长时间苦思冥想和探索,发表出来的结果,后人只要花短时间学习就能够理解受益。科普的目的也是如此,这就要求用不亚于写论文的努力来实现才有意义。
在这里我想写一些比较深入的科普文章与大家分享。“比较深入”指不是中学生课外读物,而是面对有大学程度的读者。不是人云亦云的二手文章,而是自己直接从相关的教科书,论文,定理消化理解而来的体会和自己的研究结果。“科普文章”指尽量不用复杂的数学工具,将抽象的理论说得直观有趣些。我的努力是要平衡生动的调侃和严谨的理论间的分寸。在复杂的情况,宁可牺牲些精确性来简化,以凸显核心的思想,再列出参考文献给认真的人。我希望做到:首先,使得对文章题目感兴趣的人能够跟下去。其次,花一点脑筋能够了解相关理论的核心思想。第三,对于有意进一步学习的人有所帮助。希望大家读了我的科普文章后,能就这方面多提宝贵的意见。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