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采样点空气样品→分级过滤后分离出颗粒→对颗粒成分采用化学手段进行微观分析→得到元素成分→判断究竟是哪种类别的元素占主导地位→判断主要污染源
采样点空气样品→”液体化”→密度梯度离心→按照不同颗粒粒径大小收集→对颗粒成分采用化学手段进行微观分析→得到元素成分→判断究竟是哪种类别的元素占主导地位→判断主要污染源
B)B. 颗粒成分本身的分析之外, 气体成分分析是至关重要的也是必要的, 同样是化学手段得到微观领域的细节
A & B结合→综合判断→提供决策依据
把PM2.5和PM10相结合, 得到所谓的相关性, 再用所谓的SPA技术http://www.plosone.org/article/info%3Adoi%2F10.1371%2Fjournal.pone.0053400是完全没有出路的, 不应在这样的研究上浪费人力物力和财力。
蒋大和 2013-1-31 11:12
我觉得重点应当转向:现在已经有了多点监测和多项数据,怎样利用这些数据获得信息。除
PM2.5的时空分布变化外,怎样找到污染物的来源(及是否可能定量);PM2.5和其他污染物变化的关系(如CO是否可以代表机动车尾气影响,又如
PM10含PM2.5的比例)。。。和附近地区监测结果的关系,气象数据的关系。。。
因为这些监测将持续,又有相当宽泛的空间分布,将逐步形成一个“大”数据库。PM2.5和灰霾的模式研究和预测评价是十分困难的,关于现有监测数据统计方法的研究将会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很可能我国科研人员在这方面的研究,不仅对空气污染,而且对数学中的统计学,有一个创新的贡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1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