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学术出版功能错位,错在哪里? 精选

已有 5441 次阅读 2016-6-2 22:54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功能, 学术出版

上周我连续参加学术会议。

在会议上我遇到很多熟悉的专家教授,聊到我喜欢参加他们的交流活动,还每次都坚持听讲座,问我是不是对他们的研究都很了解了。

我很惭愧,这些专家教授浸淫十数年、数十年的研究,我听半小时就了解了肯定是不可能的,我也就是听一些名词而已,顶多对那些新奇特的专业词汇混个耳熟,如果有机会出版相关领域的专著,可以不少见多怪,能够和作者正常交流,不出现鸡同鸭讲的奇葩场景。

有教授很奇怪我的勤勉努力,说怎么总能看到我呢?现在写书出书的人那么多,我不用这么辛苦嘛!

我开玩笑,好的著作好比我们出版社大院的樱桃,自然熟透掉下来我们未必比小鸟更及时捡到,并且自然掉下来的有可能也是坏的,主动到树上找摘到好果的可能性当然更大。

教授深以为然。

话虽如此,宝宝心里苦,宝宝还是很累的,确实很累,痴心的脚步追不上变心的翅膀。

若是学术著作出版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评价机制、考核指标、分级标准等等,我估计我不用打酱油,只需要做一个安静的编辑就可以了。

学术著作出版现在完全是一种扭曲奇怪的存在,出不出书好像都受人诟病,作者、出版方、读者都觉得另外两方是不合格的,彼此都看不顺眼。

上月末,在京交会期间举行的“故事驱动大会”上,中国出版协会常务副理事长邬书林就当下中国学术出版时指出,“当下,国内高水平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已经走到世界第4位,与世界先进学术出版水平之间的差距更是为国内专业化出版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同时,邬书林也一针见血地指出,“功能错位是中国出版界必须面对和克服解决的问题,相当多的大学学术出版内容都不是‘学术出版’,学术出版更多的被用于评职称,或学校基于宣传等功利性目的学术论文发表。这方面问题不解决,中国学术出版的问题就没办法彻底解决。”

对于邬老师的观点,作为一线编辑的我深有感触。

中国的学术著作出版功能错位,不只是读者认为国内的学术著作有问题,有成果需要出版的学者也这么认为。

在会议上我向一个领域内知名大教授约稿,我已经追逐他的科研工作三年了。每次见他我都会表达我的拳拳诚意,邀请他把科研成果放在我们出版社出版。

见的次数多了,这次,大教授终于停下脚步,跟我详细聊了一下他的科研情况和专著规划。听完他的规划,我的内心直接崩溃了。已经有国外知名出版社向他约稿,出版计划安排到了后年。

随着我国在学术科研领域投入的人力物力财力越来越多,取得的学术、科研成果也是有目共睹的,越来越多的外国出版社喜欢向中国学者约稿,将中国学者的学术成果直接在外国出版社出版。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学者选择将学术科研成果在外国出版社出版。

原因很显然。

在国外出版社出版,似乎比在国内出版社更好、更高端,不会被诟病为了出书而出书,同时,国外出版社由于英文出版的天然优势,有利于宣传学者的成果,提高学者的国际声誉。

但是,有没有不好的问题呢?

当然有。

一旦学术成果在国外出版,国内大部分读者就无缘一读了,因为并不是每一本国外的图书国内出版社都会引进,国内读者想了解最新的技术发展非常困难。就算国内出版社引进,最终版权也是属于外国出版社,这对于我国知识产权保护而言,是一笔非常巨大的损失。

这种现象对于我国学术著作出版而言,更是非常不利,近乎雪上加霜。我国学术出版要走向世界,有好的学术图书支持是关键。没有好的学术图书支持,中国学术出版水平无法提高,更不能与世界出版巨头竞争。

而对于国内学术著作出版,很多作者态度非常不严谨,出版社为了效益饥不择食,恶性循环如滚雪球一样,一旦开始就停不下来。久而久之,国内学术出版就变成了评职称、项目交差、学校宣传的工具,是“万通筋骨片”,痛痛痛贴贴贴,哪贴哪轻松,变成狗皮膏药,也成为了出版社提高经济效益的砝码,面目扭曲看不到原来的样子了。

似乎这就是学术著作出版的功能,给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作为敲门砖、遮羞布、虎皮旗和摇钱树,这是学术著作应有的功能吗?

答案显然是:错,非常错!

我们先要搞清楚什么是学术著作。

南京大学叶继元教授专门发表了一篇文章,详细讨论了学术图书、学术著作和学术专著的概念(中国图书馆学报,2016.1)。

叶教授是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也是全国高校图书情报工作委员会期刊会副主任兼秘书长,省图书馆学会编辑出版委员会副主任,省高校图书情报委员会期刊会主任,可以说是图书情报学的大专家,因此我就直接搬用,不班门弄斧了。

在叶教授的文章里,这些名称代表的意义是不一样的。

学术图书( Academic/Scholarly Book) 是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通常在书中有文献注释或参考文献,书后有索引。它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会 议录、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教科书和参考书 ( 专业参考书: 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学科、主题 的知识、资料、事实,按照特定的方法加以编排,供学科专业人员检索查考而不是供系统阅读的书) 、某学科百科全书等工具书、学术随笔等。 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编”(编著是一种著作方式,汇集其他多个作者、 多种作品的思想、观点和内容资料,但有作者自己独特见解的陈述和成果,凡无独特见解陈述的书稿,不应判定为编著),极少是“编”。但是中专科及以下层次的教材、通俗读物、时事读 物、一般的字典、词典等不包括在内。

学术著作( Academic/Scholarly Writing, Works) 是指以问题或专题为中心,具有创新性和逻辑性,能自圆其说的学术图书。它包括学术专著、学术进展评论、著作性研究指南、手册等。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 “编著”,一般没有“编”。

学术专著( Academic/Scholarly Monograph) 是对某一学科或领域或某一专题进行较为集中、系统、全面、深入论述的著作。一般是对特定问题有独到见解,且大多“自成体系”的单著或二三人合著的学术著作。它包括单本专著、 多卷集专著、专著丛书等。与学术著作相比,学术专著的创新层次较高,一般具有原创性,而学术著作中有许多著作 是集成创新或应用创新。学术专著的“著作方式”都是“著”“撰”,没有“编”或“编著”。

按照叶教授的划分,学术著作出版应该主要指学术图书出版,既包括基础理论研究的创新性成果,也包括技术应用的新体系、新观点或新方法。

不管是哪种定义,显然,学术著作的功能绝不是被功利性的目的利用,而是总结整理某一学科领域的理论、实验创新性成果或者生产实践中的创新性观点、方法等,该著作的出版应该对于学科的发展有重大贡献或者有较强的社会价值,能够指导读者进行深入的研究或者学习。

学术著作的真正功能是学术传承、技术创新,绝不是一件好看的外衣,它最终的价值体现在给读者以启迪,要么给他们思考的钥匙,要么给他们思考的标靶。

学术繁荣不能只体现在做了多少钱的项目,评了多少个教授,创造了多少个新名词,发表了多少国际论文,还应该体现在国内学术著作有多少本能够给后学者以阶梯。

学术图书不能也不应成为学者和出版商的工具,而应该是思想创新、科技发展、经济进步的传播者,这才是学术著作应该承担的功能。

学术著作出版的实力和水准是一个国家经济与文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集中反映了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文化影响力未来我们希望建设一个科技强国、文化强国,加强规范学术著作出版刻不容缓。

让学术著作出版回归到原来的轨道,使明珠不蒙尘,是每一个与学术著作出版有关的人员的责任。读者要监督支持,作者要自律坚守,出版方要严守职业道德,三方共同努力,为打造真正的学术强国努力。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982004.html

上一篇:儿童节:让我们学会尊重孩子的大事件
下一篇:古诗词里的端午节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20 陈晨星 肖建华 汤茂林 姬扬 LetPub编辑 黄永义 陈南晖 周健 武夷山 赵美娣 姚伯元 左宋林 章雨旭 zhouwangpu fnfeifei momowu aihuaw xlianggg ghzhou5676 shenl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2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