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thyfa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thyfan

博文

春分时节犹余寒,桃花笑看雨如烟

已有 3846 次阅读 2017-3-20 22:07 |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这几天因为北京房事风云,我的心情也莫名不美好,于是发了几篇比较情绪化文章。

其实这是不对的,属于修炼没到家的表现:)

这样有一点像苏东坡,平时装着八风吹不动,结果房子放了一个屁,就把我吹过江了!

丰子恺的《不宠无惊过一生》里说:不乱于心,不困于情,不畏将来,不念过往,如此,安好!

若果真能不宠无惊、平平淡淡过一生,该是多么美满幸福的事情啊!

但是大多数人,比如我,就不能做到不被外物困扰,还沾沾自喜以为自己会思考。

其实哪里又是思考,就是杨绛先生说的那样:你的问题是书读的太少,想的太多。

因为思考这些有的没的,反倒耽误了我很多加班看稿子的时间:)

并且由于确实阅历眼界有限,我也写不出什么好的有思想的文章,还不如做好本职工作。

比如好好做编辑看稿子,比如好好带娃读读诗!

比如今日是春分,我就应该跟婳婳好好说说这个我最喜欢的节气,带着她读一读春分的美好诗句!

一年二十四个节气,我最喜欢春分,其次是冬至。

因为我的这前半生,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早起晚归中熬过。

过了冬至,那么白天时间会越来越长,我就觉得起得没有那么早,回的没那么晚!

而春分,则是更让我欣喜的。

因为春分日,日夜等长,过了春分,白天就越来越比黑夜长。

早出晚归的我,就没有披星戴月的感觉,就觉得没有那么辛苦了!

我这样的感觉,其实很搞笑,其实我奔波的时长一点没变,可是我竟然能感觉到更幸福:)

今天,周一逢春分,小雨润京城,我还收获了好几个小确幸,真是一个好日子!

一直以来,春分都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是古代帝王祭天的日子。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

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并且,春分是伊朗、土耳其、阿富汗、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新年,有着3000年的历史。

关于春分的诗句则更多了。

今天,我自己也胡诌了一首,先拿出来镇楼,后面不知道怎么押韵,就当打油诗:)

春分时节犹余寒,

桃花笑看雨如烟。

阴阳自今分两半,

明日更早携东君。

南唐李煜的臣子徐铉,也在春分那天,遇到了春雨,于是写下了:

 《偷声木兰花·春分遇雨》

南唐.徐铉

天将小雨交春半,谁见枝头花历乱。

纵目天涯,浅黛春山处处纱。

焦人不过轻寒恼,问卜怕听情未了。

许是今生,误把前生草踏青。

知道徐铉,还是因为宋太祖赵匡胤的那句话: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

宋太祖南伐,徐铉为李煜分辩,赵匡胤辩不过,便蛮横不讲理讲出了“只是一姓天下,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这种话。

若是再不知道徐铉是谁,我可以介绍一下徐铉齐名的人——韩熙载。

知道《韩熙载夜宴图》的人,都知道韩熙载是个牛人,徐铉文章与他齐名,号称“韩徐”。

春分虽然代表春天已过一半,但是并不代表寒冷的天气已经过去。

倒春寒,说的就是春分、清明前后,天气多变,甚至会出现雨雪天气,正所谓,春寒料峭。

公元1073年,杭州,春分之后居然下了一场大雪,苏轼恰好遇见了,于是写下了《癸丑春分后雪》。

《癸丑春分后雪》

宋. 苏轼

  雪入春分省见稀,半开桃李不胜威。

  应惭落地梅花识,却作漫天柳絮飞。

  不分东君专节物,故将新巧发阴机。

  従今造物尤难料,更暖须留御腊衣。

东君指的是太阳哈。其实苏轼一生命运多舛,但是非常乐观豁达,是豪放派的杰出代表。

但是,这首诗比较例外,从诗句里,可以读出一些怨气和不满,太阳做事也不靠谱,巧设机关,摧残桃花。

苏轼也告诫我们,要春捂秋冻,脱得太快,脱得太急,冷不丁就会被冷空气杀个回马枪!

今天,北京最高温度12度,而昨天是17度,体表感觉就很冷,有一点倒春寒的感觉。

有朋友在微信朋友圈发裹着棉被的图片,表示快被冻成狗,我也差点冻感冒了。

谚语里说,惊蛰闻雷米似泥,春分有雨病人稀!

  看来,今年,一定是一个人寿年丰的好年景!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8488-1040636.html

上一篇:穷人,谈爱太奢侈,还是先谈生存
下一篇: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
收藏 IP: 124.17.26.*| 热度|

15 武夷山 钟炳 徐耀 徐令予 侯沉 周金元 zhouwangpu aliala momowu fnfeifei aihuaw yangb919 biofans zjzhaokeqin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20: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