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lrlmylt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lrlmylt

博文

茶余饭后: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幸福婚姻的真谛

已有 3701 次阅读 2012-11-14 12:13 |个人分类:茶余饭后|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婚姻, 执子之手

在古希腊神话里,人类原本是男女同体的,由于神灵的惩罚才将人类分成了两性。自那以后, 男人和女人都在茫茫人海里寻找着自己的另一半,试图与那一半重新汇合。  有人说,人生就是寻找爱的过程,幸福就是被自己深爱的人爱着。于是爱情、婚姻、家庭就成了人类永恒的主题。那么,幸福婚姻的真谛是什么呢?

圣经《创世纪》241825节这样写道,耶和华说: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耶和华就用那人身上所取的肋骨,造成一个女人,领她到那人跟前。那人说:这是我骨中的骨,肉中的肉,可以称她为女人,因为她是从男人身上取出来的。因此,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二人成为一体。当时夫妻二人赤身露体,并不知羞耻。

在这段经文中,我们可以看出“离开父母”、“夫妻连合”、“成为一体”三个动词,代表了圣经中最基本的婚姻观,也反映了幸福婚姻的真谛。

1、离开父母  “离开”的真正意思是学习独立自主。因为结婚是两个成熟人开始共同生活、共同面对人生的终身大事,他们不仅要生理上成熟,在心智上更需成熟,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能够同甘共苦,能够处理婚姻中的矛盾。作为成年人,他们必须学会如何行动,而不是只会在情绪上的反应。

2、夫妻连合 成功的婚姻是2个来自不同背景、不同生活习惯、不同观念的人在交往过程中相知、相爱,越走越近,最终心心相印,在婚礼中开始交汇于一点,生活过程中日渐合一,同心同行,不分你我,相依相属,最后合成一种“Y”字形关系的过程。要做到夫妻联合,首先要承认夫妻关系是所有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优先于父母、工作、手足、好友关系,应该不让任何人或事影响夫妻关系;其次,发生夫妻矛盾时,即使矛盾很深,也要抱着彼此宽容、接纳,和好的愿望,若是想“分开算了“,那等于意志已经投降了。

3、成为一体 夫妻的合一包括四个方面:身体的合一、心理上的合一、社会关系的合一、灵性上的合一。身体的合一比较容易理解,心里的合一主要指婚后夫妻双方要经常与对方沟通自己的喜怒哀乐,调整自己以前执着的嗜好,配合对方。社会关系的合一主要指双方在娱乐、社交、朋友方面要尽可能步调一致。灵性上的合一主要指夫妻双方要在信仰、爱好上彼此帮助,共同成长,使双方的价值观、世界观趋向一致。

孔子曰:食和色,人之本性。在世间万物中,人是一种最美丽的风景。对一个正常的男人来说,一生中喜欢的女人可以很多,情窦初开的少女、美丽动人的姑娘、才华横溢的文坛新秀、风姿卓越的少妇,但这种喜欢只是一种只可远观不可近看的风景;至于情人、二奶,需要足够的时间、金钱、精力,若非亿万富翁、政坛权贵、娱乐圈红人,对于一般草根男人是一种有色心、无色胆的奢望;网络上热议的红颜知己,受制于个人先天外在条件、后天才华、现存物质条件、已有交际圈大小的限制,对于大多数男人来说,只是小说中的故事和梦幻中的美好愿望。也许是一种无奈,与大多数草根男人共伴漫漫人生路的只是那位“我追寻我得不到的, 我得到的是我不追寻的”女人——妻子。

然而,反思我们身边的现实婚姻,对于自己身边这位最可靠的人生伴侣,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圣经中对幸福婚姻的基本要求呢?记得我的一位年长的过来人告诉我,中国家庭的婚姻真正幸福的不到10%,敢于身体出轨的比例虽不高,但精神出轨、磕磕碰碰、勉强维持的占大多数。特殊的国情,决定了我们大多数人的婚姻受制于房子、车子、饭碗等基本婚姻要件的制约,婚姻中难以避免地掺入了金钱、权力的杂质,这是导致国人婚姻质量不高的先天不足因素;由于文化水平的限制,与西方国家不同,婚后大多数中国夫妻缺乏一种婚姻经营的理念。须知,当男女二人在圣坛下缔结婚约时,他们不是从神手中拿到一栋已经盖好的房子,乃是从神那里拿到一堆建造房子的材料。正如婚姻顾问麦斯(David Mace)所说:“世上没有不幸的婚姻,只有不成熟的夫妇”。

 这个世界并不缺乏爱情与婚姻,但精彩的爱情与婚姻却寥若晨星。 人的一生为情所惑,被情所累。人活一世,草长一秋。如果说,能把喜欢的人、爱人、情人、知己结合为一体而全部拥有的人生是幸运的人生,没有经历过轰轰烈烈爱情的人生是遗憾的人生, 那么,一个拥有失败婚姻的人生则是不幸的人生。朋友如果你有幸遇到了你的另一半,而且终成眷属,那么为什么还不倍加珍惜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814548-632428.html

上一篇:百态人生:我渐行渐远的故乡——黄河岸边的豫西小城
下一篇:海外观察:异国他乡的春节
收藏 IP: 222.94.148.*| 热度|

1 曹聪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9:4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