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体制的问题是个框,科技创新能力不强、大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研究生与导师关系紧张,高等院校的诸多问题,究其根源都可以归因于体制。科教体制的问题,历来是科学网讨论的热点。讨论来讨论去,总也难取得实质的突破,于是大家都抛弃了理想主义的天真想法,忙着耕耘自己一亩三分的自留地了:理想诚可贵、饭碗更重要,每年必须完成的绩效摆在哪里,忽视不得!”。
中美贸易纠纷焦点时刻,美国对中兴公司制裁的一剑封喉,又引发了知识界对科教体制的反思。看了诸多的反思文章,我不仅想问:反思了那么多年,对现行科研教育体制弊端的批判也不可谓不深入,为什么科教体制依然故我呢?在坚如磐石的体制、机制背后,一定有文化的因素在起作用。细细想来,大概有这样几个文化思维因素。
1、性本恶假设
人之初,到底是性本善、性本恶,东方与西方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由于专业的限制,笔者在此不做仔细的分析。回顾近20年的科教管理体制演变历程,可以清楚地看出,性本恶始终是制定各项规章制度的假设前提。这一前提说白了就是:高等院校知识分子,绝大多数是唯利是图、见钱眼开、投机取巧、好吃懒做的势利小人。所以,需要制定越来越高的科研绩效门槛加以鞭策,需要对教学全过程进行抓铁有痕的监控,需要对科研经费支出的每个环节进行认真把关。甚而至于,数百万大学教师、数千万大学生之间偶发了几例不协调案例,竟然惊动有关部门接二连三出台强化师德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2、二八定律
大学校园,虽然绝大部分员工都头顶着大学教师的头衔,然而每个人的能力、对科研大跃进的贡献实有天壤之别。20%的人做出了80%的贡献,这是摆在很多高校领导嘴边的口头禅。好钢自然要用到刀刃上,撒胡椒面的做法显然违背了最优投入产出比的市场化定律。于是,各种人才帽子、各种重大科技项目应用而生。将80%资源集中于20%的人才身上,使其产出80%的绩效,这是傻子也会想出来的主意。
3、二桃杀三士管理策略
二桃杀三士是中国古代一则历史故事,最早记载于《晏子春秋》。故事的内容早已家喻户晓,这里就不再浪费大家的眼球。人才帽子分级、大学教师分等、职称评聘名额限制、科研绩效排名,这些分级、排名、分化的措施,对于虚荣心较强的知识分子来说,取得的效应与二桃杀三士极其相似:竞争中胜出者无限光荣、名落孙山者自惭形秽。在教师的攀比竞争中,领导的各项管理意图得到了贯彻执行。
4、好大喜功政绩观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现有高等院校的各级领导都是上级任命的。既然是上级任命的,自然要唯领导马首是瞻。上级领导喜欢什么呢?高大上的政绩。下属有了高大上的政绩,领导自然脸上有光,这是名。与高大上政绩挂钩的,还有不菲的利。有一个未经证实的消息,中部地区某省份,只要大学一个学科进入双一流,一个学科各级财政学科建设拨款高达7000万元;如果一个高校进入全国100强院校,省财政承诺投入建设资金1个亿。有名又有利,在有限任期内,在行政化领导主导下,难怪一个又一个工程项目会不断隆重推出!
美国制裁中兴通讯,自然会引发人们对现有科教管理体制的反思。然而,不改变科教管理体制背后的文化思维习惯,现有的遭受诟病的管理体制很难发生实质的变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1 02: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