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hliu971225 我写故我在

博文

纪伯伦的论友谊、论爱

已有 7021 次阅读 2013-11-7 09:54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友谊

马上就要结束二个月九十六学时的课,好好放松一下。

在微信的时代,信息以无形的速度传递着。一首朋友共享的《孩子》让我开始认识纪伯伦。惊诧于文字穿越百年的力量。

 

纪伯伦,伟大的阿拉伯作家,成功的画家,出生于黎巴嫩一个基督教家庭,十二岁随母亲和兄妹去了美国,十五岁只身返回黎巴嫩学习阿拉伯语,四年后返回美国,这前后,哥哥,一个妹妹及母亲先后去世,从此与妹妹相依为命。幸遇女校长哈斯凯尔,在她的资助与鼓励下,艺术天份得以施展。

 

在纪伯伦众多的文学作品中,长篇哲理散文诗《先知》代表其最高成就,堪称其文学金字塔。

他自己称:“那是我已思考一千年的书,这位先知,在我试图塑造他之前已把我构写了”。借助于《先知》中的先知穆斯塔法之口,素有先知情结的纪伯伦,站在历史的,可以俯瞰世界的高度,对人生、社会进行了深刻而睿智的思考,论述了爱情、婚姻、孩子、施与、工作、欢乐与悲哀、理性与热情等二十六个话题。纪伯伦以“《圣经》式的”即庄重又温馨、既有启发性又有感染力的语言,加以诗人的奇妙想像和新奇的比喻,将思考的结晶晓谕世人。

1983,与瓦格纳、斯汤达、马克思、欧勒、卡夫卡和马丁.路德一起,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七位“具有世界意义”的人物。

 

在这里转录二首《论友谊》、《论爱》

 

论友谊:

你的朋友是对你需求的满足。

他是你带着爱播种,带着感恩之心收获的田地。

他也是你的餐桌,你的壁炉。

当你饥饿时会来到他身边,向他寻求安宁。

当你的朋友倾诉他的心声时,你不要害怕说出自己心中的“不”,也不要掩瞒你心中的“是”。

当他默默无语时,你的心仍可倾听他的心。

因为在友谊的不言而喻中,所有的思想,所有的欲望,所有的期盼,都在无可言喻的欢愉中孕生而共享;

当你和朋友分别时,你也不会悲伤。

因为当他不在身边时,他身上最为你所真爱的东西会显得更加醒目,就像山峰对于平原上的登山者那样显得格外清晰。

不要对你们的友谊别有所图,除了追寻心灵的深耕外。

因为只求表露自我而无所他求的爱,并非真爱,而是撒出的网,捕获的尽是些无益的东西。

奉献你最好的东西,给你的朋友。

若他定要知道你情绪的落潮期,那么,把你的涨潮期一并告诉他。

因为,你若只是为了消磨时光才去寻找朋友,这能算你的朋友吗?

总该邀朋友共享生命才是。

因为朋友要带给你满足你的需要,不是填满你的空虚。

在友谊的滋润下恣意欢笑,同享喜悦吧!

因为在细微末节的露珠中,你的心会找到焕发一新的晨曦。

 

 

论爱

当爱向你们召唤的时候,跟随着他,

虽然他的路程是艰险而陡峻。

当他的翅翼围卷你们的时候,屈服与他,

虽然那藏在羽膈中间的剑刃也许会伤毁你们。

当他对你说话的时候,信从他,

虽然他的声音会把你们的梦魂击碎,如同北风吹荒了林园。

爱虽给你加冠,他也把你钉在十字架上。他虽栽培你,他也刈剪你。

他虽升到你的最高处,抚惜你在日中颤动的枝叶,

他也要降到你的根下,摇动你的根柢的一切关节,使之归土。

如同一捆稻粟,他把你束聚起来。

他舂打你使你赤裸

他筛分你使你脱壳

他磨碾你直至洁白

他揉搓你直至柔韧

然后他送你到他的圣火上去,使你成为上帝圣筵上的圣饼。

这些都是爱要给你们作的事情,使你知道自己心中的秘密,在这知识中你便成了"生命"心中

的一屑。

假如在你的疑惧中,只寻求爱的和平与逸乐,

那不如掩盖你的裸露而躲过爱的筛打,

而走入那没有季候的世界,在那里你将欢笑,却不是尽量的笑悦,你将哭泣,却没有流干眼泪。

爱除自身外无施与,除自身外无接受

爱不占有也不被占有

因为爱在爱中满足了

当你爱的时候,你不要说"上帝在我心中",却要说"我在上帝的心里"

不要想你能引导爱的路程,因为若是他觉得你配,他就引导你

爱没有别的愿望,只要成全自己

但若是你爱,而且需求愿望,就让以下的作你的愿望吧:

溶化了你自己,象溪流般对清夜吟唱着歌曲

要知道过度温存的痛苦

让你对于爱的了解毁伤了你自己

而且甘愿地喜乐地流血

清晨醒起,以喜扬的心来致谢这爱的又一日

日中静息,默念爱的浓欢

晚潮退时,感谢地回家

然后在睡时祈祷,因为有被爱者在你的心中,有赞美之歌在你的唇上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9300-739728.html

上一篇:校园秋色小景一组
下一篇:科网原创好小说推荐
收藏 IP: 113.234.174.*| 热度|

9 杨华磊 陈湘明 曹聪 陈小润 罗帆 徐晓 杨正瓴 anran123 clp28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31 18: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