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ngxiaog0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angxiaog04

博文

【校园观察】“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

已有 2105 次阅读 2015-10-10 09:51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电子科大, 校园观察

“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

电子科大学生记者团  炜坤 谭巍


  在中国IT产业蓬勃兴起的时代,我校杰出校友丁磊声名鹊起,至今依然是一个创业圆梦的“神话”。他曾在IT“江湖”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江湖”中还流传着丁磊的传奇。

  正如上世纪90年代末“比尔·盖茨”成为中国年轻人的新偶像一样,丁磊、马化腾、李彦宏、张朝阳、马云、史玉柱等“第一代网络移民”演绎了“知识创造财富”的名言,如今也成了新生代“网络原住民”膜拜的对象。“长大以后我要成为你!”是IT产业进入壮大成熟期后“网络原住民”的成才“标杆”和梦想“宣言”。

  不仅如此,“丁磊”还是高校人才培养的“理想模型”之一。建校50多年,学校为社会各界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有科学家、工程师,也有军政精英和产业领军人才。丁磊就是诸多杰出校友之一,他于1993年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10年之后就成为中国IT产业中屈指可数的风云人物,在各大财富排行榜中高踞中国内地首富之位。

  我们都期望成为丁磊那样的精英,学校也渴望培养出更多的“丁磊”,但最终结果毕竟还是“凤毛麟角”,远远无法“遍地开花”。有人认为“丁磊”是可遇不可求的,甚至怀疑人才培养工作在这一过程中的有效性。他们认为,“丁磊”的成功缘于“时势造英雄”,是在IT产业风生水起的阶段“抢滩占地”得了先机;而如今的IT产业已经比较成熟,竞争激烈,新手难以找到见缝插针的机会。

  其实不然。个人的成功固然有“时代”的因素,但我们所处的时代并不见得没有提供更好、更多的机遇。实际上,我们所拥有的创业环境、市场空间、技术潜力,都要比“24岁的宁波青年丁磊揣着几千块钱孤单地站在广州繁华的街头”时所面临的条件更为优越。

  同时,我们也应从他的创业经历中看到,在校学习期间积累的扎实技术背景,为丁磊在IT“江湖”中立足奠定了基础,也为他此后敏锐、准确地把握核心业务发展战略起到了积极作用。即便在获得成功之后,他依然时刻关注着新技术的变化,“密切跟踪Internet新的发展,每天工作16个小时以上,其中有10个小时是在网上”。

  当然,成功需要更多的“元素”,例如对商业的敏感和智慧,以及纵横商场的魄力、面对挫折时的毅力等“情商”因素。这些都是一个人的“综合素质”提升问题。在丁磊身上,他是通过一段曲折的道路——离职宁波市电信局、加盟Sybase广州分公司、创立网易艰苦打拼、经历股市挫折等过程——完成“综合素质”提升的。那么,对更多有条件的年轻人而言,如何打好综合素质基础从而在走向社会之前做好“能力储备”呢?显然,这一问题的答案就是:系统的、全面的综合素质教育。

  正如西方的大学不把频繁培养出“诺贝尔奖”得主的原因归结为“时势”或个人资质等“偶然”因素一样,一所有底蕴、有理想的大学能够大批量地培养出“丁磊”一样优秀的人才也并不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系统全面的综合素质培养体系,就是确保优秀人才“规模化”产出的良好土壤。问题的关键在于用什么样的方式、什么样的体系,系统地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和质量?

  近年来,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之后工程技术基础扎实而交往沟通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实践创新能力不足等问题已成为媒体、企业和高校讨论的重要共性问题。这也恰好说明了提前并系统化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具有何等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实际上,高等教育界对这个问题早有思考,近年来做了很多有益尝试,通过通过强化“第二课堂”、整合学生实践活动或重构人才培养方案等措施提升学生综合素质。这是育人工作的可喜变化,也是适应更高的人才需求的体现。

  诚然,并不是每个人都可以变成“丁磊”,“向丁磊看齐”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学校打造并提供一个能够成长为“丁磊”的成才环境,我们相信“丁磊第二”的诞生就不是“偶然”或“可遇”的。正所谓“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与其空盼“丁磊”诞生,不如从改变育人的大环境开始,为学生提供系统全面的提升空间。同时,作为学生,我们也要摒弃“技术控”的思维,放宽视野、提升境界,努力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在“求实求真”的同时争取做到“大气大为”,才有可能站得高、看得远、走的稳,成长为行业精英和领军人才。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84242-927028.html

上一篇:【校园观察】“文明离校”是毕业前的“最后一课”
下一篇:【校园观察】毕业了我们并非一无所有
收藏 IP: 125.71.229.*|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16 1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