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标语
我的故乡是一个小山村,读小学的时候村里只有20多户人家。
小学在一个大村子里,离我们村有两里地。校舍旁有四棵老樟树,树非常大,它们的树冠连成一片覆盖了整个大操场。老家变化很大,据说小学已经拆了,小孩需到更远的地方去上学,估计回去已经看不到小学的模样了。在读小学的五年里,农舍和学校墙上的标语可能是我们这拨小孩最早的“课外阅读材料”,尽管过去四十多年,标语的颜色、字体和内容我还清晰记得,甚至还能想起某一面墙上的标语,对这些标语留下那么深刻的印象,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我们村上的标语多半是刷在白色的墙面上,字体的颜色有黑色的、暗红色的,标语四周加一边框。标语内容简明、扼要,基本上都是陈述句和祈使句。这些句子语义直接,观点鲜明。当时刷标语的特别认真,字体工整、用笔有劲,颜料渗入墙面,保留几十年是不成问题的,只要房子没拆、没有被新的标语覆盖,那时的标语应该都会留在墙面上的。我有时候莫名地怀念那时标语,我知道虽然内容有明显的政治的色彩或文革的色彩,但它们的确是伴随我们这一代成长的,它们与童年的空间联系在了一起。这些政治的或者大人世界中的观点用标语这种方式烙在儿童的心中,尽管当时不清楚真正的意义,但是它们居然让这个儿童长大后依旧记得它们,这真是一个有趣的事情。
细想起来,一些标语的内容并没有问题,譬如:
“大干快上建设社会主义”;
“要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年轻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
“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
“提高警惕,保卫祖国”
“计划生育政策就是好”;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为人民服务”
标语中多数都是毛主席的语录,用标语这种方式传播领袖的语录非常有效的,一日之内所有乡村都可以涮上同样内容的标语,并迅速进入百姓的视线。40岁以上的人可能都会背一些标语,朗朗上口,不能不佩服标语这种语体的强大功能。我无意怀念那个时代,对那个时代早有结论,但像我这一代人,60年代的,你无法抹去这种记忆,无法让标语和童年完全隔离开来,甚至在我们怀念童年的时候标语就会不经意地闯入记忆中,忘记它们并不是那么容易的。
正因为这个缘故,我不愿意看现在的标语,无论你写什么。但是现在小区、学校的标语就横在马路上了,躲也躲不过,标语的内容变了,多与百姓生活有关,例如:
“全面健身,利国利民”;
“社区进万家,服务你我他”;
“爱心是生活明媚的阳光,文明是人类温馨的春风”;
“加强防震减灾,关注生命安全”;
“稳定国家计生政策,共创和谐美好生活”;
“禁止一户多养犬”
大学的校园里也挂满标语,内容五花八门,譬如:
“热烈欢迎2012级本科生党员”;
“今天对你的爱现场直播—祝姐妹们的节日快乐”;
“热烈欢迎xx部领导莅临我校视察指导”;
“热烈欢迎验收xxx项目的各位专家”;
过去几十年了,四围依旧挂满了各种标语,制作标语的材料越来越考究、技术越来越先进,颜色更丰富、色彩更艳丽,制作标语的队伍从若干个涮墙的,贾平凹、张艺谋曾是那支队伍的成员,而今发展成为一个行业,经营的性质从集体的、国有的,逐渐转变为私营的。各种时段的标语叠加起来可演绎一部时事史。国人生活在标语的语境下,在标语的前面走过、从标语的下面穿过。
说实话,虽然离开了农村住在城里,但论起标语,还是怀念儿时的那些标语,那些标语是我们山野村童课外识字阅读的一个材料,至少从那些标语中学会了数百个语法正确的句子,是记忆深处的文字,内容渗入骨子里,无法抹去,尽管那是一段不堪回首的年代、历史已经证明一些句子并不正确。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