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2015年)的315晚会上,看到山西省的王大妈花了40万元(其中30万是借的)买保健品和保健治疗仪器,不仅使我吃惊、更为王大妈惋惜。
我认为,应该谴责骗子,但是不能指望骗子们全都良心发现、金盆洗手。更不能过分指责王大妈的偏执。我们应该做的是分析出现这种生态环境的原因、普及真正的科学知识,反对科学迷信。否则不要说王大妈,就是一些真正的专家教授也可能上当受骗。我就认识一位西安交大的、知识面非常广的退休老教授,别人给他起的外号是“百科全书”。他就买过不少没有起到什么作用的保健品。
产生现在这种状况的原因很复杂。比如:生活好了,寿命长了,更重视健康了;看病贵,看病难,促使保健产品大行其道;对于违法的药品广告、保健品的不实宣传处罚太轻,违法成本太低;人们的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偏低等。
对于普通老百姓,重视健康无可非议,医疗体制的改进和对违法者的处罚都管不了,能做的最主要的事情是提高健康素养。但是笔者认为,现在健康素养的内容存在一定缺陷,下面谈些自己的想法。
首先声明,本人并不否定现在健康素养的正确性和作用,而只是认为还有一些不足,应该作一些补充。就像安全措施,本来已经很不错,但仍偶尔发生事故,因此需要分析、补充、完善一样。
另外,本文只讨论有关健康素养内容本身存在的缺陷,不涉及对一些推销人员花言巧语、胡编烂造、甚至信口雌黄的批判,也不讨论有关健康素养的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健康素养的方法等问题。
一、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
笔者认为,健康素养应该属于科学素养的范畴,或者说它是由科学素养衍生出来。因此,它们在基本内容方面应该有可比之处。笔者查到的它们的主要内容如下:
科学素养:国际上普遍将科学素养概括为三个组成部分,即对于科学知识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达到基本的了解程度。或者更简单地说就是: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
健康素养:是指个人获取和理解健康信息,并运用这些信息维护和促进自身健康的能力。公民健康素养包括了三方面内容:基本知识和理念、健康生活方式与行为、基本技能。
二、从科学素养的角度来分析健康素养的缺陷
对比科学素养和健康素养的内容不难发现,科学素养中的第二部分、即“对科学的研究过程和方法达到基本了解”的内容,在健康素养中没有表达。
不可能要求人们对每项医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都了解,但是在健康素养的内容中,对最基本的研究过程和方法一点也没有提及,就不应该了。一些人正是利用了这一缺陷使很多人上当受骗。
1.研究过程方面
例如,用于药品疗效实验的过程是体外实验、动物实验和人体实验,笔者认为保健品是否有效也应如此,特别是不能缺少人体实验(三期实验)的部分。正是由于健康素养的上述缺陷,被一些药品和保健品的不实宣传者钻了空子。他们把没有经过正规人体实验、或者把人体实验没有得到确凿结果的产品,拼命宣传其在人体上的作用和效果。
典型的例子是,利用抗氧化剂减少体内自由基,是现在增进健康和抗衰老领域的热门话题,被一些人说的言之凿凿。市面上充斥着大量包括各类抗氧化维生素在内的抗氧化营养补充剂。
在科学家建立的孤立的实验室系统中,抗氧化无疑能减少自由基造成的损害。然而,在人体这个复杂体系中,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认识。
具体地说,自由基能损害组织(可称为自由基理论)、是引起衰老的重要因素。但是它肯定不是全部因素。维生素C是最有代表性的去除自由基的抗氧化剂。后来在人体上的许多医学研究中,发现了与自由基理论完全相违背的证据。在美国,围绕维生素C的使用延续了20多年的大论战,至今余波未了。
根据自由基的衰老理论推测,抗氧化(去除自由基)应该有利于健康,但是到现在为止,大量的临床对照研究发现,服用各种抗氧化剂,并没有给人们带来实质性好处,甚至出现促进癌症发生和减少寿命的风险。
2.方法方面
医学研究发展到今天,双盲随机对照研究(双盲法)几乎成为确定临床效果的唯一标准。
“双盲法”。是把受试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给药物,另一组给安慰剂,而且受试者和具体做实验的人都不知道那组是药品,那组用的是安慰剂,然后通过比较两组结果来证明是否有效。
在健康素养内容中没有见到有关双盲法的内容。于是一些“专家”在宣传使用效果时,不是用双盲法得到的结果,甚至连科学统计法都不用,而是用特例。这些“专家”常说:“我的病人某某,病的如何重,吃了我的药(或用了治疗仪器),很快好了”,等等。实际上,人的许多病是可以自癒的,即使只让病人多喝点白开水,或者安慰几句,很多病也是能好的。因此,即使那些“专家”说的病人患的病真好了,也不能肯定是他治好的。
3.重视用量
我们常说从量变到质变。在科学实验中,有时一些材料的用量必须非常精确。在人体中可能有更复杂的关系:许多情况下,有些东西只有在到达一定用量时才能出现效果,甚至用量只有在一个小范围内才有好作用。笔者搞过多年的碘缺乏病研究,发表过“补碘必须适量多寡都有危害”的论文(健康报),说的是摄入碘的量太多太少都有害。总之,不管是一般的科学实验,还是医学实验,控制用量是非常重要的、甚至起关键作用。
在健康素养中,有些地方对“量”的说明也不够充分。使一些药品或保健品的宣传中夸大其作用。特别是在一些保健品中,虽然可能加入了某种有保健作用的成份,但加入的量可能根本起不到作用,却在宣传中大讲其保健作用。
还能见到在药品或保健品的宣传中说某种药(或保健品)有双向调节作用:既能让太高的指标降下来,也能使太低的指标升上去。但是很少见到说某种药物或成份的用量既不能太多也不能太少的“双向危害作用”。实际上,有“双向危害作用”的东西并不是太罕见。至少有碘、硒、氟等人体微量元素,作为药品的砷、汞的化合物,以及蛇毒、蝎毒等许多“以毒攻毒”的药物。它们用量恰当时能治病,用量太少治不了病,用量太大轻者造成伤害,重者致人死亡。
三、意义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了解一些医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是必要的。即使只从上面提到的三个方面,也可以看出其作用。
1.在人体的试验和双盲法很重要
在药品或保健品的推销人员说的天花乱坠时,您问他(她)一下,或者自己心里问一下,他说的是不是在人体上做的结果,是不是“双盲法”得到的结论?或许就可能减少一些上当受骗。
2.要重视用量和效果的关系
药物达到一定的用量才能起到治疗作用,用量太大反而有害。同样,对身体有害的物质也在达到一定量时才能伤害身体。例如,在“排毒者”眼中,我们是生活在一个“毒”的世界里,呼吸的空气有污染,吃入的蔬菜中有农药残留,农场的小鸡被强行注入了抗生素与其它药品,还有日常不能避免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化学药品,辐射,防腐剂,生活用品中超标的重金属,以及众多的垃圾食品与无所不在的病原微生物等。即使在真空中,还有体内的自由基、宿便、胆固醇、脂肪、尿酸、乳酸、水毒、淤血等。实际上,是把一个原本良性的可适性的人类居住环境变成了令人恐怖的恶性的抽象的人间地狱,形成了一个“毒”的世界。若真如排毒者所说,人们的寿命不可能越来越长。他们如此宣传的背后是无数不劳而获者的贪婪与功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7: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