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inglz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inglz

博文

日本图书馆的服务值得我们借鉴

已有 5037 次阅读 2012-12-30 11:45 |个人分类:教育漫谈|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服务, 图书馆

日本图书馆的服得我

 

只要有身份登录证就可以办借书证

在日本每次搬迁入一个地方,只要居住超过个月以上; 外国人只要居住超过个月以上,都必须办理居民登录证or外国人登录证.只要有住房证明,就可以办登录证.在许多情况下,都需要使用登录证or外国人已经登录证书. 只要有身份登录证就可以办借书证. 这从日本国家图书馆,即国会图书馆,县立图书馆,到市立图书馆是一样的. 有了借书证,就可以方便的借书.一般规定一个图书馆的借书证可以借阅10,每次2周时间.到期可以延长. 除了国会图书馆外,博主所在的埼玉县还有在县立科技图书馆, 县立综合图书馆,县立文化图书馆, 所在的富士见市还有市立中央图书馆, 和其它几个地方的分图书馆,博主曾经办理了县立科技图书馆的图书证, 富士见市图书馆的图书证(市图书馆通用),附近地区外市的市图书馆的图书证及工作单位附近东京都豊島区图书馆的图书证使用起来很方便.

 

服务周到的借阅功能

有了借书证,就可以方便的借书.一般规定一个图书馆的借书证可以借阅10,每次2周时间.到期可以延长.图书馆都是开放式,图书全部开架.自己可以选择所需图书.如果想借的图书图书馆A没有,可以通过计算机查阅其它图书馆的图书目录,如果其它图书馆(例如 , 图书馆B)有你需要的图书,这时只需要在图书图书馆A填写一张申请单, 就可以通过预约方式利用图书馆之间借阅关系借阅其它图书馆的图书.可以在申请单写明图书到本馆A以后的联系方式,一般是通过电话留言or电子邮件等通知取预约图书申请单上也可以写明可以取预约图书的地点,例如,图书本馆A还是离住地比较近的图书分馆C,图书可以从图书馆B借到本馆A以后再转移到图书分馆C,以方便就近取书. 图书本馆A借阅图书也可以在图书分馆C进行到期再延长.一切都是计算机联网的.

可以根据情况购买图书馆没有的图书供借阅.如果想借阅的图书几个图书馆都没有,根据想借阅图书的性质决定由那个图书馆购买图书馆. 例如, 借阅的图书是一本专业技术书,所在的图书馆A是一般图书馆,这时,就可以让上级的县立科技图书馆购买图书.如果借阅的图书是一般技术书,就可以由所在的图书馆A购买图书.然后按照上面说的预约借阅的方式进行借阅,图书到后通过电话留言or电子邮件等通知取预约图书博主多次利用过预约借阅的方式和购买图书的方式.在这个问题上日本人和外国人一视同仁.另外,录音带,CD等音像制品放在专柜,全部开放借阅.

为了查阅的直接方便,也可以去县立科技图书馆在开放书架直接查阅.附近的大学图书馆也对社会开放,大学的图书馆只要一登记就可以进去阅览图书,杂志. 博主也多次去过附近的大学图书馆和县立科技图书馆等.

 

方便实用的还书方式

上班时间,还书可以直接交给所借图书馆的服务职员, 他会自动消去你的图书登记.下班时间,每个图书馆有一个书能够塞进去小窗口,可以直接把书塞进去.不用考虑所借图书的登记, 图书馆的服务职员第二天从里面取出图书,会消去你的图书登记.绝对不会出现任何问题.也可以到就近的图书分馆归还, 也可以通过就近的图书分馆的小窗口直接把书塞进去. 这充分体现了人与人的信任,不会出现任何问题.

 

附设的其它服务功能

图书馆设置有音像制品播放厅,可以在图书馆听看音像制品.

图书馆设置有展览厅,经常搞些书画,摄影展览.

图书馆放有许多各种学会协会活动小组研究小组的精美的活动通知的专柜, 活动通知单可以自由取拿.一方面可以通过来图书馆借阅图书or阅览资料时了解这些小组的活动. 另一方面可以宣传并扩大这些小组的活动.

在图书馆,复印资料必须填写一个简单申请报告单,实际上也没有人审查你复印的什么.但是必须个人付款.

在日本,自来水可以直接饮用,图书馆设置有专门饮用自来水的装置.有的图书馆还有图书馆附带咖啡厅和简易餐馆.可以在阅览劳累时去咖啡厅咖啡.在午餐时用餐.

 

我国也有许多社会图书馆,但是分布密度没有日本大,没有日本广泛.重要的是图书馆没有很好的利用,服务方面也没有日本先进.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日本图书馆方面的先进管理服务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50818-647835.html

上一篇:全球前100名创新企业及中国的创新型国家计划
下一篇:全球主要城市生活费排名
收藏 IP: 175.109.77.*| 热度|

5 刘钢 刘桂秋 傅蕴德 邱敦莲 zaimingy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