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ildever1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hildever1 爱着,快乐着!

博文

会悟陶潜

已有 3212 次阅读 2012-11-2 17:42 |个人分类:附雅|系统分类:诗词雅集| office, style, 陶渊明

 

     

  朱艳芳

 

 

"结庐在人境耳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这是陶渊明的<结庐>.我是凭记忆写出来的,个别词语难免有错。

     下面粗浅地谈一谈我对<结庐>一诗的看法.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起首两句就给所有读者画了一个大问号,一下子抓住了他们的心:既然仍在熙熙攘攘的尘世结舍居住,怎么却听不到滚滚红尘中的车水马龙的喧闹呢?后面两句的问答随即给出了答案."问君何能尔?" 这里的设问是代表心有疑惑的读者问的.设问引出了本首诗的诗眼:心远地自偏.古人隐居,多为求修身养性,得一方清静的所在,故此要远离尘世,远遁于山野之中.这自然是先有隐匿于山林,与世隔绝,后有逐渐校正自己的功利浮躁之心,怡养本真.而陶渊明却相反,先有胸襟澹泊,心气平和,后有虽然身居闹市却觉心处深山老林之感.这种精神索然,心怀萧散的风度自然达到了无我的境界.真是"大隐隐于市".

    佛语说:"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巨隐隐于心",后来又有人说"中隐隐于朝".无论怎么个隐法,古人归隐不外乎或因政治黑暗避世,或为谋求更大功名而钓誉,或因大灾大难而看破红尘,或为求得真正的自我而摆脱世俗的束缚.那陶潜属于哪种自然是一目了然.

     "采菊东篱下,悠然现南山",这应是千百年来中国的士大夫们所追求的理想生活,脱离尘世的纷扰,跳出功利的羁绊,平静淡泊,清澹怡悦.国学大师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画>中称这两句为"无我之境".这使我想起苏轼的<超然台记>,苏轼分析了人的乐少愁多,指出这都是人受物欲所驱,而不能超然于物外的结果.不能超然于物外就是不能跳出自我在尘世的圈子.于是就有了"彼(指物)挟其高大以临我,则我常眩乱反覆,如隙中之观斗,又焉知胜负之所在?"话说到这里,我又想起一个禅宗的小故事,说是两个小和尚一天在山门前闲坐,忽然看到幡杆上幡在飘动.一个说"幡在动",另一个说"不对,是风在动",二人争执不下.这时,有位老僧走过来说不是幡动,也不是风动,而是你们俩人的心在动".可见,超然于物外,达到无我的境界有多难.在这里我以为用""字比用"字更好,因为在这种物我一体,物我两忘的境界中,看见或没有看见南山还重要吗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这里我建议不要仅就字面去平铺直叙式地理解这句诗.因为那样一来,可能会错过对人生某些哲理的思考与探究我们都是这个宇宙中来去匆匆的过客.何为""? 浩渺无垠的空间谓之宇.宇有多大我不知道.我只知道地球在太阳系里如大漠中的一颗沙砾;太阳系在银河系中如大海里的一滴水;银河系在人类已知范围内(约二百亿光年吧)的空间如天空中的一粒尘埃何为""? 宙是无穷无尽的时间.人的一生有多长? 100150年吧,姑且认为有彭祖其人,不过800岁而已.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有多长? 60008000年吧(古埃及);人类出现有多久? 300万年吧(非洲肯尼亚的奥杜威河谷发掘);最低等生物何时出现?大约6亿年吧(三叶虫);地球何时形成的大约距今46亿年吧.已知宇宙存在多久了? 100亿年吧(根据大爆炸理论).你瞧瞧人猿相揖别,只几个石头滚过,小儿时节,而我们的一生更不过是漫漫历史长河中一瞬间的事.面对这样的时空,想想我们自己,想想那些和我们一样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司马迁<史记.货殖列传序>)的人们,我们难道不应该对锱铢寸利的缠绕纷扰报之一笑,释之心怀吗对人生抱达观的态度,对生活持坦然的心态.活得自然,活得自在,活得自我,这就是陶渊明晚年悟出的道理.有了这样的生活观,年龄又算什么老而弥壮.所以,你就会理解为什么他说"山气日夕佳".想一想,傍晚的东篱,夕阳无限,落日熔金,映红了远处的南山,晚霞之中越鸟还巢,三五成群,归飞体轻,这是多么美妙的景致,而人生的晚年不也是如此吗?人老了,就像浪迹天涯的游子该回家了.鸟归巢,兽还穴,人回家.在这里,陶渊明给我们的另一层启迪是:忘掉以往生活中的苦脑和不快,忘掉过去的是非恩怨,发现生活的美好,平和地享受它.这是一种生活的最高层面.在此,我不禁又想起了另一位诗人(此时真是思如涌泉):李商隐.我只想在此写下他的一首诗,可以与陶诗做个比较吧.

<晚晴>

深居俯夹城,春去夏还清.天意怜悠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毫无疑问,就其对生活的乐观态度而言,李诗与陶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李商隐就同一黄昏时刻,也曾有过悲哀和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乐游园>.但这不是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

     陶渊明是熟读了老()().因此,在他的诗文里,老庄思想无处不在;他引用老庄的话更是信手拈来.那么,老庄思想的核心是什么答日:顺其自然,无为而治.不论是修身,还是齐家,治国,莫不如此.顺其自然,就要亲近自然;无为而治,就要超脱世事.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真意是什么陶渊明是说不清楚呢还是不能说或是根本没有必要说庄子说:"言者所以在意也,得意而忘言".的确,对于人的一些超极感受,有时只可意会,不能言传;只可自己体味,很难与他人共享.此时此刻,语言是苍白无力的,是多余的,当然,也是不必要的.人生的真意不需要用语言来表达.我曾经,暮秋时节登香山,往往在山上一坐就是半天,独自陶醉在山色之中,不想与别人说话.语言在此时是无用的,唯一有的是思想的飘荡.

   尽管"欲辨已忘言",但我还是想猜猜陶令的真意到底是什么."真意",对于人性,它是本真对于生活,它是无我对于苦难,它是旷达对于诗文,它是任情.作为一个人,不媚俗,不谄上;不违心,不折腰;不掩饰,不做作;喜怒哀乐皆出自然,我行我素,任真自得.

陶翁,我就是这样理解你的,我的朋友,你认为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49881-628633.html

上一篇:我与神的幸会
下一篇:How to Be Adapted For the Society
收藏 IP: 218.68.76.*| 热度|

12 陈小润 杨正瓴 陆俊茜 余昕 禹荣明 鲍海飞 高绪仁 曾新林 郭峰 赫英 朱晓刚 anran123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全部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2 07:4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