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湿地环境,维护人类家园
【按】昨天是第16个世界湿地日,特编辑如下资料供博友们参考。湿地是“地球之肾”,大家都知道人的肾对人体的重要性,我们住在地球上就应该努力保护“地球之肾”——湿地,以维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有一些地方主义者,只从地方利益出发,不仅大量填垫我国内海海湾之海面,还大肆填垫海滩成“旱地”,牟取地方的短期效益,制造所谓政绩,而不惜牺牲人类的利益。请关心人类命运的人们注意,并设法制止。
*** *** ***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物种库”。为加强对湿地的保护和利用,1971年2月2日,来自18个国家的代表在伊朗的拉姆萨尔签署了《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简称《湿地公约》)。
为了纪念这一创举,并提高公众的湿地保护意识,1996年《湿地公约》常务委员会第19次会议决定,从1997年起,每年的2月2日,世界各国在这一天都举行不同形式的活动来宣传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提高公众对湿地价值和效益的认识,从而更好地保护湿地。
《湿地公约》是一个政府间公约,是湿地保护及其资源合理利用国家行动和国际合作框架。目前,有158个缔约方,共有1754个湿地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总面积约1.61亿公顷。湿地在孕育和丰富地球生物多样性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据统计,全球40%的物种生活在淡水湿地中。
湿地是全球价值最高的生态系统。据联合国环境署2002年的权威研究数据表明,一公顷湿地生态系统每年创造的价值高达1.4万美元,是热带雨林的7倍,是农田生态系统的160倍。
我国科学家对湿地定义是:陆地上常年或季节性积水(水深2米以内,积水达4个月以上)和过湿的土地,并与其生长、 栖息的生物种群,构成的生态系统。常见的自然湿地有:沼泽地、泥炭地、浅水湖泊、河滩、海岸滩涂和盐沼等。
湿地具有很强的调节地下水的功能,它可以有效地蓄水、抵抗洪峰;它能够净化污水,调节区域小气候;湿地还是水生动物、两栖动物、鸟类和其他野生生物的重要栖息地。
然而,由于人们开垦湿地或改变其用途,使得生态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如造成洪涝灾害加剧、干旱化趋势明显、生物多样性急剧减少等。
截至2011年5月底,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共91个,保护区总面积26400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国土面积的2.5%。可惜,据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月2日在北京发布《中国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保护成效初步评估》报告称,30年来,中国(未包括港澳台)湿地自然保护区内湿地面积总体呈现下降趋势,总净减少面积8152.47平方公里,占全国湿地总净减少量的9%。而且保护效果较差,在中国现有91个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中,自然原始状态52个,黄色预警24个,橙色预警10个,红色预警4个,未评估1个。相当比例保护区达到预警等级,亟待引起重视。
*** *** ***
湿地日历年的主题
1997年:湿地是生命之源(Wetlands : a Source of Life)
1998年:湿地之水,水之湿地(Water for Wetlands, Wetlands for Water)
1999年:人与湿地,息息相关(People and Wetlands :the Vital Link)
2000年:珍惜我们共同的国际重要湿地(Celebrating Our Wetlands of International Importance)
2001年:湿地世界——有待探索的世界(Wetlands World-A World to Discover)
2002年:湿地:水、生命和文化(Wetlands : Water,Life,and Culture)
2003年:没有湿地-就没有水(No Wetlands - No Water)
2004年:从高山到海洋,湿地在为人类服务(From the Mountains to the Sea,Wetlands at Work for Us)
2005年:湿地生物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Culture and Biological Diversities of Wetlands)
2006年:湿地与减贫(Wetland as a Tool in Poverty Alleviation)
2007年:湿地与鱼类(Wetlands and Fisheries)
2008年:健康的湿地,健康的人类 (Healthy Wetland, Healthy People)
2009年:从上游到下游,湿地连着你和我 (Upstream-Downstream: Wetlands connect us all )
2010年:湿地、生物多样性与气候变化
2011年:森林与水和湿地息息相关
2012年:湿地与旅游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9 23: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