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让它这样吧 精选

已有 14086 次阅读 2014-8-8 14:52 |个人分类:地震|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滑坡, 堰塞湖, 崩塌, 鲁甸地震, 抢险

云南鲁甸地震:红石岩堰塞湖,让它这样吧

 

鲁甸地震的救灾,按理说应该接近尾声了。但是,让人揪心的是,死亡人数还在跳跃式增加,红石岩附近的牛栏江堰塞湖被认为是悬着的定时炸弹。这两方面都是由于震区巨大的崩塌和滑坡造成的。现在的问题是,我们如何处理堰塞湖才是最好的?

一、红石岩堰塞体的基本状态

红石岩堰塞体造成牛栏江堵塞形成堰塞湖,据报道,截至8月5日18时,堰塞湖的入湖水量为每秒197立方米,下泄流量每秒80立方米,湖内水量约4960万立方米,并仍以每小时0.16米的速度上涨,在水位达到1216米时,堰塞湖总库容将达到2.6亿立方米。水位上涨速度在头两天保持在4-5m/天,8月6日14时水位到1176m,坝顶为1216m。

目前处置方案是:“开槽引流、降低水位、排除险情”,将在堰塞体顶部开挖底宽5米、深8米、坡比1:1.5的泄流槽,在道路抢通,施工设备和人员进场后,预计需要5天工期。

另据报道,堰塞体坍塌量达到了1200多万方,开挖导流明槽土方量估计为10万方。

综合云南省测绘局和国家测绘局的灾后影像、震前google影像、开挖方量等数据估计,堰塞体上下游长度应该接近1000米。


    震前影像显示,这次形成堰塞体的位置的南侧是一个巨大的老滑坡体,这次有新的崩塌,主体崩塌来源是北侧。

 

目前的施工条件不容乐观,炸药是人扛过去的,大型机械还被连续的崩塌堵在路上。有理由怀疑,副总参谋长5天完成任务的军令状能否实现。

 

二、有没有必要拔除堰塞体?

这主要取决于堰塞体的稳固性和堰塞湖的淹没损失。

首先来看稳定性。下图是中国地质资料馆公开发布的20万地质图,堰塞体位于图上显示的弯子西侧,崩塌的是二叠系的玄武岩和泥盆系的白云岩,从照片看,岩层倾向北西西,似乎不是顺岩层滑坡。


前面已经讲到,堰塞体上下游长将近1000米,宽应该也在近百米。这样的坝体是不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呢。

而堰塞体下游河道是一个近90度的大拐弯,接下来又是两个近直角拐弯。从某种角度讲,这种河道在溃坝中,可以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


 

再来看堰塞湖淹没损失。下图是堰塞体上游的影像图和地形图。这些陡峭的地方,时刻会带来崩塌和滑坡危险,更不用说大地震之后形成了大量的松散土。难道灾后重建还要把这些受苦受难的农民还放在这里吗?为什么不可以考虑重新安置?


 

三、防震减灾与规划

防震重要,减灾才是目的。鲁甸地震中,滑坡、崩塌的灾害损失值得仔细评估。在重建过程中,我们应该考虑,让那些不适合人居的地方,还给大自然。让红石岩堰塞湖成为一个天然的湖泊,水深可以达到40-50米。也许附近更适合成为一处地震景观,而不是人们谋生的灾难地。也许,在自然的造化下,这个湖泊会淤满,会形成新的河谷……

据我所知,在震区及西侧的凉山州,是彝族的聚集地。彝族人似乎习惯于居住在高山峻岭之上。这似乎已经与这个时代不相匹配了,他们需要跟上社会主义步伐,享受小康生活,分享社会红利吧。

所以,红石岩堰塞湖让它在地震中形成,在流水中演化,不失为一个选择。




云南鲁甸地震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818086.html

上一篇:春的力量
下一篇:金银花:21世纪重现的“白马非马”故事
收藏 IP: 50.131.55.*| 热度|

42 吕喆 尤明庆 赵建民 王春艳 李健 苗元华 朱晓刚 喻海良 刘光银 戴德昌 李小文 曹俊兴 黄永义 庄世宇 陈湘明 许冲 叶伟 冯大诚 雷栗 逄焕东 林中祥 杨金波 闵应骅 李学宽 刘军胜 李宇斌 张云扬 钱磊 闫相相 关法春 雒昆利 蒋永华 廖梓龙 曾新林 盖海龙 sunxiaofei liheng806802 ddsers lbjman Majorite aliala fsdw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3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09: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