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桂华的活动构造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gh 活动构造,也许就在你身边,也许哪天要了你的命,也许……

博文

从“地震逃生”到“地震求生”

已有 3523 次阅读 2013-1-24 08:22 |个人分类:地震|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地震, 观念, 意识, 逃生, 求生

【观念决定生命】从“地震逃生”到“地震求生”

 陈桂华


其实,关于个人地震应急处理的知识已经很多了,但是决定生命的往往不是知识的多少,而是少量植入下意识的观念。沈阳苏家屯与辽阳灯塔直接发生5.1级地震,在东部人口密集地区,这样的中等地震也会有很大的影响的。地震之后关注了科学网上的博客,大多有感的博主是报道一下地震。刘桂秋博主的博文则重点讨论一定要提高地震逃生意识!,值得称道和借鉴。

试想,人们在谈到地震的时候,首先想到的什么?这个首先则完全可能是进入潜意识的观念,在决定生死的几分钟起关键作用。

1、拥挤的楼梯、占满人的大街;

2、被倒塌的房子压在瓦砾中的死伤者;

3、被救援队在地震后好多天被神奇救出的幸存者;

4、很多小学生躲进课桌底下进行地震演习;

5、屋内东西横飞、夹杂电火花四溅;

6、地面波浪起伏,大地开裂,地光映红了天、地声隆隆;

7、山上石头乱滚,崩塌,滑坡;

8、各地救援队奔赴受灾地,救援队在废墟中找幸存者;

 ……

上面各种情景都是现实存在的,不同的人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不同的,这完全取决于潜意识观念和知识。作为受灾的个体,可能对前5种情景的印象直接觉得他如何应对地震。情景1就完全是一种模糊的地震逃生的景象。而情景2345则包含更多的求生细节,是成功逃离险境之前可能面临的。

刘桂秋博主在博文中用他们亲身经历分析总结了地震事件过程中,个体反应的变化过程:第一反应却是:这些震动的感觉是来自人为的要素;第二反应是:确认这些人为的行为是否真的发生了;第三反应:才是“地震了吧?”。这是刘桂秋博主在自身角度的解读。其实换一种解读:第一反应是:身边最近的人和物的影响,并警觉;第二反应是:查看、确认附近人和物的影响;第三反应是:更远的原因和影响。从后一种解读不难发现,这完全是正常人应对危险的正常程序,是最合理正确的!充分反应了就近原则、轻重缓急原则。如果住的不是九十年代前的预制板楼房,没有必要一开始就选择不顾一切地逃出去。

所以,我在刘桂秋博主的博文后面评论是:地震逃生的重点在只是特定时间的手段之一,视情况而定,不分时机的逃有时候是致命的。本能的躲避反应和即刻自我保护才是最重要的。

那么,这就要说到,我们以往一直强调逃生,这样的策略是不是合理的?外国人就很纳闷,中国人为什么地震了还使劲跑。更不可思议的是,因为疏散演习造成伤亡事故。诚然,在中国大量存在完全坍塌可能的建筑物情况下,从建筑物内逃离是最重要的!但是,东部城市,是不是也是大量存在这种建筑物?很多高楼大厦都是框架结构,完全没有必要第一时间选择逃离(注:不适用于火灾),而应该是就地避险,排除威胁生命的最近因素,随后疏散。相反,短时间的集中量窄通道疏散,容易造成不必要的事故。

所以,地震逃生理念,应该更新了,强调地震求生。包括建筑物建设时的安全设计、水电气的安全设计、房屋装饰的安全设计、应急物品的配备和放置、不同时间长度的措施应对。从而保证地震时,能够一步步保护生命。

 

地震避险演习,美国演什么

面对地震:我们的公众有多少地震知识

 

附:四川安县桑枣中学的奇迹主要是学校加固了教学楼的安全,在地震中没有损毁性坍塌,其次是学生的有序疏散,没有混乱伤亡。下面是采访的节目,人们千万不要错误解读主次关系,忽略了主要去强调次要因素。     

[flash]http://player.youku.com/player.php/sid/XODY0NzEyMjQ=/v.swf[/flash]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355-655973.html

上一篇:【围观】抢票攻略之抢票工具,你知道的和不知道的
下一篇:地震地质会战
收藏 IP: 131.215.70.*| 热度|

15 徐晓 戴德昌 刘洋 李成 陈安 李伟钢 刘桂秋 陆俊茜 翟自洋 唐常杰 xuyiganghz Majorite 心静如水 sz1961sy oxygen201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