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美国宇航局给加州理工JPL的85亿美元合同说科研的投入与评估
美国宇航局(NASA)给加州理工的喷气动力实验室(JPL)延续了一个85亿美元的合同,继续资助其太空探测合作。
NASA Awards Caltech Five-Year 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 Contract;
正是在合同的十二天前,JPL把美国的好奇号火星探测器成果着陆到火星上。而这之前经历了近八个月的飞行。立项于2004年,2008年完成软硬件开发,总共花费25亿美元。随后将在火星进行数年的地质、微生物、辐射等环境探测。不能不说这是一个经济效益不明显却很烧钱、没有高效政绩的工程。也许等火星探测成果出来的时候,很多当时的主管科学家都已经退休了。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们的贡献不会被忘却,他们会安享退休生活之余为此自豪。
不可否认,中国现行的科技体制借鉴了欧美发达国家的优点。但是更严重的是,夹杂着现有的特殊社会环境,在中国成长的大多是奇怪的东西。
财政部、科技部以及其他职能部委都有自己的研究计划和投入,包括国家的五年计划、十年规划、二十年规划等等,但是有多少计划是持续有远见的呢?看看经常出现的某某建筑成功爆破,看看一个个新的规划?还好,科技界的短命工程似乎不多,更常见的似乎是忽冷忽热。从这些计划中基本不能保证一个研究人员或者一个研究团队持续在某个研究方向努力十年、二十年等。
结果是,大部分人就不得不寻求所谓的最公平竞争的国家科学基金。更不幸的是,这种所谓的公平竞争结果被作为能力的评估标准,而那些计划则大家都心知肚明、或多或少地认为是自上而下的施舍,不是一般人能享用得到的。
而不管是那些计划还是国家基金都主要是针对研究者本人或者其团队的资助,一旦获得资助,对项目负责人或者首席科学家就是一种无上的荣誉,并会和项目或计划共存亡,似乎缺少持续更新和发展。那么,基金委或者计划管理者就直接需要管理项目的实施者,而不是将要发展的东西交给胜任的研究机构,让研究机构去具体组织研究人员实施,只对机构进行合作和评估。后者的好处显然是可以让研究机构实现人员的更新发展。
基金委的领导也不得不无奈的承认,在某些专业方向的研究人员集中在少数研究机构,在项目评审中很难找到其他评审专家,不得不出现外行评内行的现象。以至于很多人不得不接受那些让人哭笑不得的评审意见。所以,夹杂着专业和非专业的评审,不如完全非专业的评审。
其实不管是计划还是基金,都需要有成果来交差,也就是科研的评估。如果是计划和基金由机构负责,则研究的评估并不直接和某个研究人员直接关联。而恰恰是科研投入到人,把科研的评估与人员能力的评估绑定在一起了。就目前来讲,研究人员的收入与对项目的贡献并不是直接关联的,而是间接的,即项目评估能力、能力决定级别、级别决定收入。
这样一来,情况似乎复杂起来了,大多数人争取项目的目的就成了更好地获得能力的肯定。所以对于能力级别到达顶点的人来说,有可能失去了目标,除非他们有真正的科学和贡献精神。中国有这样的科学人。但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以至导致各种新奇的头衔和帽子都出来了,希望给予他们一点点动力刺激,但是抢头衔和帽子就不一定靠科研能力了。大部分科研人员对这一点应该是有体会的。
所以,不管拿到多少项目资助,大部分人都是拿出所谓的公认的成果来评估,而不是讲社会贡献。因此,SCI就很快在中国风行了。其实,在中国的科研人员拿的都是纳税人的钱,更应该讲究对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以拿所谓的成果去展示自己的能力为主,这当中缘由当然是真正出钱的人没有评估权,也没有权利去监督管钱的人。事实上,欧美花了纳税人的钱交出的是对纳税人有益的成果,当然包括以SCI文章形式出现的成果。
科学网就基金评审意见能不能公开,似乎还有争议。其实,不过是申请人还是评审人,提交的申请以及进行的评审都是花费纳税人的钱干的活,显然需要展示出来。有人提到计划书的保密问题,换个角度讲,如果你的计划书很好得不到资助就丢弃,那就是浪费已有劳动即浪费纳税人给你的工资,而公开让别人去实施则是发挥了自己的应有劳动。对于公开评审意见来说,同样可以监督这些拿着纳税人工资的人有没有实实在在尽职尽责,打击报复或者偷窃别人的思想成果的评审人就应该像过街老鼠一样。
另外,目前还没发现中国的私人研究基金,而在欧美似乎已经比较普遍了。可能那些有钱的中国人已经看到,在科学研究的投入在中国现行状况下是没法与资本主义欧美那样讲究投入的效益?
1/1 | 闁诡剚妲掗锟�:36 | 濡絾鐗犻妴锟� | 濞戞挸锕g粩瀛樸亜閿燂拷 | 濞戞挸顑勭粩瀛樸亜閿燂拷 | 闁哄牜鍋婇妴锟� | 閻犲搫鐤囧ù锟�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22 22: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2025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