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一期间,我们一帮同事带上家属,组成一个小的车队,去深圳大鹏湾的海边南澳镇,在一个由小渔村建设的宾馆住下来。海边的小渔村,都将海边与公路分隔开来。差不多每个渔村,都修建一个路口,每个路口都建一个收费站,价格也基本统一,要想领略海边的风光,都必须交13元。若要想在海边更衣游泳,则又按几种规格收费,只提供更衣场所,及简单淡水冲洗的5元,提供一条毛巾,价格就涨到15元,真感叹他们的生意头脑,大自然的海边,围一圈就可以收费发财了。
大鹏湾的海边沙滩,风景还真不错,五一节小长假期间,来的游览的人还真不少。在海边度假酒店的餐厅吃饭,我的同事,居然发现了这个渔村的酒店餐厅也有一套污水处理装置。这引起了我们这帮从事环保研究与教育的人极大的兴趣。这是一套大部分处理设施都建在地下的水处理装置,废水处理的工艺流程图、操作规程,甚至应急预案象模象样地都挂在墙上。看现场的处理设施,就可知道这还是一套麻雀虽小,五脏齐全的污水处理装置,有水处理药剂投加装置,有生化处理系统,有污泥脱水机。但问题是:这套污水处理系统,从安装到现在,有可能从来就没有正常运行过!这不仅仅是因为五一节期间,来海边的游客最多,污水量也应该最大,而这套污水处理系统却没有运行,从水泵,到风机,及加药系统没有一台机器运转;更因为一个通过投加药剂处理污水的装置,必然产生不少污泥,而污泥脱水系统还像新的一样,好像从来都没有运行过!
图1涉嫌造假水处理工程的发现者
估计当初这个海边的度假酒店要开张时,必须配备这套污水处理系统,且环保局还会要求,所有的指标必须达到最严的排放标准。这样,为了污水排放中的磷能达标,就必须添加化学沉淀剂投加系统,有化学药剂投加,就必须有污泥脱水机,为了景观,这些处理装置,又想当然地全部安装在地下。投化学药剂沉淀,投药量必须合适,否则难以达到较好的沉淀处理效果,另外,沉淀的絮体状况要观察,沉淀池中泥位高低也要观察,以确定污泥脱水机的运行周期。现在的这套处理装置,将这些要观察的设施全部安装在地下,且不设观察孔,不要说泥位,液位都难以观察,系统不能正常运行也就在所难免!一般污水处理站的好氧生化处理系统,都采用工作寿命比较长,电耗相对比较低的罗茨鼓风机,而这个污水站,则安装了一台价格相对比较便宜,工作寿命也比较短,但容易安装的普通空压机。我有一个怪怪的感觉,这个环保公司,做这套装置,就是给当地的环保部门看的;业主花钱建设这套处理系统,是为了拿到开业的许可证,也不想将来真的运行;而当地的环保部门,只按规定要求,必须做了这套水处理系统才发通行证,但并不管以后这套装置是不是能正常稳定运行。
图2 污水处理站房间内挂在墙上的工艺流程图及操作规程
图3 安装于地下的处理设施1
图4安装于地下的废水处理设施2
图5用于废水处理好氧曝气的空压机
图6 从未使用过的污泥脱水机
图7 餐厅旁边的小房子即污水处理站机房
按照建设项目“三同时”的原则,在我国差不多产生污染的项目,都有相应配套的污染治理设施,否则不许投产。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见到的许多类似“好高骛远”的处理设施不运转的现象比比皆是。业主单位浪费了大量的建设资金,环境工程公司骗得了一笔钱财,有可能滋生了想骗下一笔钱财的冲动;环保部门的个别无良官员,可能与环境工程公司相互勾结,捞到了一点好处;而环境并没有得到治理,有时因新建的项目引起周边环境污染加剧!
对于这种农村地区的小型污水处理系统,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工作人员的操作水平,以最简单的方式,消减大部分的污染负荷。若让我来设计,就是采用最简单的类似多级化粪池的厌氧处理,然后,采用接触氧化池的好氧处理,或利用农村土地较多的特征,使用人工湿地作进一步地处理排放。这样做,可能达不到目前国家规定的最严格的排放标准,但绝大部分的有机污染物已被处理脱除,更主要的是,工艺简单,工程投资少,系统容易操作,在确保运行的条件下,必将大幅度地削减废水的污染负荷。而不像现在这样,工艺复杂,虽然理论上能达到很高的处理要求,但实际上系统都无法正常运行。可以负责地讲,绝大部分的类似的“花架子”工程,都是做假的不能正常运行的工程!
我国的环境局部有所改善,总体仍在恶化,不是我们没有好的标准,也不是没有合适的技术,而是没有能严格执行环保法规,处理设施弃之不用,存在大量偷排行为。一些人不懂装懂,只注重形式,不注意内容;而更多的人采用各种“变通”,损害公众利益,中饱个人的腰包,这就存在形形式式的造假现象。我们居住的“地球村”,环境容量是有限的,水污染物污染了各大江河湖泊。若排放到大气的污染物超过了大气环境容量的允许值,虽然个别的单位可以偷偷地做假,但排放的总量是不可能做假的,就产生能被所有人都能感觉到的越来越多的雾霾。要想解决环境问题,首先必须打假!
若不做假,该有多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