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我心中的科研成果表达形式 精选

已有 16218 次阅读 2014-4-24 08:5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SCI, 专利, 核心期刊, 科研成果, 会议论文

有不少人诟病SCI论文及论文数量的多少论英雄,我觉得就象高考一样,它有许多问题,但目前为止,它还算比较公正。论文作为科研成果,刚开始国内的会议论文都算,能在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都是吃香的。后来有国际会议,一些国际会议的论文能被ISTPEI收录,随着三大索引概念的引入,这些国际会议论文比发表在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更牛!现在国内的一些研究所,工矿企业要升高工等职称,国内外的会议论文,及国内的核心期刊论文,甚至国内一般期刊论文都算数,但对好一点的高校(211以上)要升教授,可能关键都只是看SCI论文,且还要看是不是SCII区,II区重要期刊论文,虽然国内的一些核心期刊论文也能凑数,以满足数量的要求。

随着经济向学术界的渗透,首先是国内的学术会议慢慢开始变味,原来参加会议要先投稿,经审稿通过后,才可以收录进论文集,后来有人发现,只要组织参加会议的人足够多,收会务费也能赚钱,就形成所谓的“会务经济”,这样只要交钱就可以参加会议并发表论文。能赚钱的好事,在中国传播的速度特快,这种会议也就越来越多。一次偶然机会,我发现参加会议的价格还是可以讨价还价的。一个挂中国**协会打电话给我,要求我参加会议,会务费近2千元。我告诉他,我收到许多这样的会议通知,我不准备参加了。他过一会又打电话给我,讲请我参加,可以免除我的会务费。我还是不愿意去,最后他讲,与领导商量,请我参加会议,并支付我3千元的演讲费。参加这样的会议及发表的会议论文,还能将其作为科研成果吗?

国内的会议是这样,在国内组织的国际会议呢?虽然有审稿过程,但我发现我研究生投的国际会议论文,从来都没有被拒过稿,所谓修改,也最多是按格式要求作一些必要修改。后来发现有一个被EI收录的国际会议,论文全部编入AMR杂志,一年的EI收录量高达数千篇,且大部分是中国作者,这样,EIISTP也就渐渐失去了学术价值。

SCI论文,特别是一些I区与II区的论文,审稿还是比较规范的,且也要真的有创新点才能发表。当年为了晋升教授,脑中还经常考虑如何将取得的研究成果,写成SCI论文发表。升到教授后,这项工作主要压到研究生的身上。我常到实验室转转,看到研究生们积极地做着实验,再加一点适当的指导,发表论文问题我是不用紧张了。有人问我,你现在还要写SCI论文吗?我笑了,我说:我偶尔写一写博文,博文是我自己亲自写,SCI论文都是研究生写,我只是做修改定稿。其实我知道,对国内的产业界,国外英文的SCI论文,一定没有国内有影响力的中文核心杂志有帮助,因为国内的设计院与产业界,很少查阅国外的SCI论文。我们做的一些大一点的工程项目,就是因为我们发表在国内杂志的研究论文,引起国内相关单位注意,然后找到我们合作成功的。所以最新的应用型的研究成果,我仍是要求申请专利后,优先发表在国内有影响的核心期刊上,然后,再在理论上作点总结提高,写成英文,投国外的SCI杂志。对投SCI论文,我感觉现在完全是为了学生了,因为他们若有SCI论文,硕士生就可以拿到国家奖学金,博士生就可以毕业。而对我来讲,我更看重研究成果是不是能真的应用到实际工程中去,并能在环境保护水处理的领域中,能真正留下我们开发的技术

在水处理领域,现在我感觉我们“最亮”的研究成果就是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联用技术。这个技术从开始研究,到目前已有十多年的历史了。从原理上来讲,用化学氧化能氧化不可生物降解的有机物,并能破坏不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结构,而曝气生物滤池对处理低浓度有机废水效果好,且抗冲击能力强,这二个技术的配合,对处理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特有效。它的优点是能将化学氧化的有效性与生化处理的经济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由于工程应用的需要,这十年来,我们一直在这个不算大的领域搞研究开发工作。2007年,我们发现臭氧化学氧化与曝气生物滤池的生化作用可以在一个反应器中进行,这样,我们就开发了臭氧氧化—曝气生物滤池一体化废水处理技术,又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并获得授权。很多人认为臭氧的杀菌能力特强,与生化系统是不可能在一起的,但特殊的结构设计,与控制适当的臭氧投加浓度,就可以将这二个工艺合理地结合在一起,发挥相互促进的作用,对处理较低浓度的难生物降解的有机废水有特别好的效果。在机理研究上,我们在2010年也拿到了一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体化臭氧—曝气生物滤池系统去除污染物方法与机理研究51078149)。用该工艺,我们已做了二十多个工程项目,都达到设计的要求,并获得2013年度国家环境保护技术三等奖。

进入2014年,这项技术终于取得重大突破,广东相继二家大型合资企业采用我们开发的新工艺,分别深度处理3万吨与4万吨的印染废水。2002年实验室的小试,到2005年申请第一个化学氧化-曝气生物滤池水处理方法的发明专利,2007120/日的中试系统,到2011年的5000/日的处理系统,现在处理能力达到万吨以上的规模,我们走了12年。查阅国内外文献,将臭氧直接加到曝气生物滤池中,形成一体化工艺,并取得成功,我们绝对在国内外是第一家。且有信心相信,随着国内废水处理提标改造要求的提高,我们开发的这个技术,会得到进一步地推广应用。

目前在环保行业的水处理领域,水处理的方法很多,差不多都是外国人发明的处理技术。而我们开发的这个水的深度处理方法,我想将来不仅在我国,而且还会推广应用到国外其它需要的地方,这也算是我们对水处理技术的发展,作出中国人的贡献。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788021.html

上一篇:想辞职读博士?我劝你还是“三思”
下一篇:SCI论文只应当用来跨门槛
收藏 IP: 116.56.130.*| 热度|

70 张忆文 陈楷翰 刘庆彬 孙学军 蔡正才 石锋 李健 秦逸人 张德元 郭向云 赵美娣 罗德海 占昌朝 刘忠波 方东 陈一良 李东风 游文武 王善勇 王洪涛 曹建军 徐军 姬扬 孔梅 许培扬 李三钱 闵应骅 韦玉程 杨金波 李汝资 简磊 武夷山 张慧铭 石宁 梅钢 李土荣 黄育和 陈小斌 周健 赵斌 曾云 翟自洋 杨正瓴 李伟钢 蒋继平 肖小敏 李广勇 庄世宇 吕喆 麻庭光 王启云 张强 徐晓 梁洪泽 宁利中 褚昭明 刘立 李天成 孟庆勋 张杨 wgq3867 luxuhui2012 zhouxuejun ncepuztf wangqinling yunmu XuexingLu blackrain007 宋敦江 lindon204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9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3-29 05: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