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ylorwan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ylorwang

博文

六条生命引发的思考 精选

已有 10988 次阅读 2022-6-19 09:38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据报导:6161850分许,兰州新区甘肃滨农科技有限公司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干燥车间发生爆炸事故。污泥爆炸至使周边6名人员确认不幸遇难。

在没有发生这次污泥爆炸事故前,有多少人会想到干燥污泥能发生爆炸,并造成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事故呢?我估计很少,我在化工厂工作过,算受过系统安全培训,也参与过多起污泥干燥工艺与技术的讨论与项目评审,似乎从来都没有讨论过干燥污泥会发生爆炸,及如何采取措施防止这种安全事故,许多人,包括我自己都缺乏这种安全意识。

炸药爆炸,一般它不需要周围环境空气中的氧气,爆炸激发后,立即发生激烈的化学反应,体积迅速膨胀,并产生大量的热。当易燃品在空气中燃烧,燃烧速度取决于易燃品与空气的接触面积,接触面积越大,燃烧速度越快,单位时间产生的热也越多。当易燃品的粒度较大,达到点燃温度,由于燃烧面积有限,一般只会安静的燃烧。粒度减少,表面积增大,与空气接触的面积也在增大,燃烧速度加快,同时由于粒度减少,小颗粒更容易悬浮在空气中,更能加速这种燃烧过程,这样就发生爆燃,短时间内产生大量的热,体积也迅速膨胀,若是发生在密闭或半密闭空间,则可能引发爆炸。

能引起这种爆炸的可燃物很多,可燃性气体如甲烷、乙烷、氢气等;可燃性有机粉未如面粉、煤粉尘、铝粉、镁粉、铁粉等;有些液体的有机溶剂,在一定的温度下能挥发,产生这些有机溶剂的蒸汽,这些蒸汽与空气混合,也能发生爆炸。这些有机溶剂如汽油、酒精、甲醇、乙醚、丙酮等。由于不同的有机溶剂,沸点不同,不同温度下蒸汽压也不同,通常周围环境的温度越高,能发生这种溶剂引发的气体爆炸的可能性越大,在炎热的夏季,最容易发生此类安全事故。

这次兰州的精细化工园区的污水处理厂发生强烈的爆炸事故,我第一时间的反应就是反应系统中的某有机溶剂,因事故或误操作排入废水中,在密闭的废水池中,由于气温升高而挥发,当其浓度达到爆炸极限范围,又碰到明火,而引起气体爆炸。随着后续的报导,这次爆炸是污泥干燥车间发生爆炸,这出乎我的意料,也驱使我对污泥干燥过程可能发生爆炸安全问题的思考。

污水处理厂常用于污泥脱水的机器有带式压滤机,离心脱水机,普通板框压滤机等。最初大部分脱水机,脱水后的污泥含水率在80%左右。含水率80%的污泥,仍容易腐败发臭,几年前国家环保部提出,污泥要填埋处理,应将污泥的含水率降到60%以下,这样,微生物不容易滋生,污泥的卫生条件也可以大大改善。为了将污泥的含水率降到60%以下,污泥脱水设备就使用了高压隔膜板框压滤机,同时一些污泥热干燥技术,真空干燥技术等新技术装备也开始研发和投入使用。但由于大部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含水量较大,且含有不少无机组分,几乎没有人考虑到它的燃烧爆炸的可能。

近年来,由于污泥的最终处置成本不断增加,激发了污泥减量化的热情。污泥的含水量越低,污泥的总量就越少,若污泥减量减少的最终处置成本大于进一步干燥的成本,则进一步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成为必然选择。当然,污泥的含水率越低,进一步干燥污泥的难度在提高,其处理成本也在迅速增加。另外,当污泥的含水率小于约20%时,污泥就会粉尘化,一旦污泥粉尘化,除尘特别麻烦,操作环境也会恶化,所以,一般建议不要将污泥的含水率降到20%以下,控制在30%的含水率为宜。可能正因为这个原因,使污泥干燥过程鲜有爆炸的事故,慢慢大家也就放松了干燥污泥可能会发生爆炸这样的安全意识。

这次污泥干燥车间爆炸的详细事故报告还没有公布,这里只能作一些猜测。一种可能是污泥中含有挥发性的有机溶剂,在高温干燥过程中有机溶剂挥发,形成爆炸混合气体。另一种可能是污泥干燥过程中,污泥干燥的含水率已小于20%,使污泥发生粉尘化,同时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往往有一半以上是挥发性有机物贡献的,污泥的有机物易燃成分大,与空气混合,形成气体粉尘爆炸。第二种可能更大一些。真的爆炸原因,有待详细的事故调查报告。

所有安全操作规程,都是受害者的血和泪写成的。6条鲜活的生命,提醒我们的设计人员,设备的制造者,生产操作者,污泥的干燥,也有爆炸燃烧的风险。必须在设备制造上,操作规程上做足安全防范措施,防止类似的事故发生。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32399-1343601.html

上一篇:垃圾渗沥(滤)液调节池爆炸原因分析及防范
下一篇:要行万里路才能将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
收藏 IP: 39.144.218.*| 热度|

24 贾玉玺 肖小敏 简磊 杨正瓴 武夷山 周忠浩 许培扬 邵宇飞 焦飞 王安良 罗娜 晏成和 郁志勇 徐绍辉 郑永军 姚伟 赵凤光 崔锦华 张学文 尤明庆 农绍庄 鲍海飞 汪强 穆仕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9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9: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