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提交申请书等待了近半年,看到科学网的通知,8月16日国基评审所有结果全部公布。按用户名和密码,登录后发现自己申请的项目仍处于项目评审中,心中就感到凉凉的。又过了二天,终于收到评审结果的电子邮件,三位评审人,第一位的结论是:申请人具有较好的前期研究基础,研究团队结构合理,研究条件完备,经费预算合理。第二位的结论是:课题研究目标不够明确;拟解决的关键问题不够深入;研究内容缺少深度;微电极、高通量测序等为业界近几年普遍采用的方法,研究方法缺少创新性。第三位的论论为:综合而言,该项目具有显著的创新性和探索性,也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申请人在提出合理科学假设的基础上,也设计了合理恰当的研究内容,项目整体可行,也具有一定的前期研究基础,经费预算合理。建议资助。从这个结果看,第二位给了一个“C”,今年的申请也就注定失败了。
虽然大家都说基金申请书的质量是第一位的,写得好的本子,命中的可能比较大,但由于看问题的角度不同,每个人的喜好也不同,能给出的结论就不同,故基金申请的评审仍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许第二个评审人换上其它的人,可能今年我的基金就中了。
既然基金申请存在偶然性,没有中也必须接收这个事实,但技术开发的应用则不存在偶然性,能否成功推广应用,取决于我们是不是一步一个脚印地真的解决了技术在工程化应用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各种问题,是不是真的能为客户解决了环境污染的问题,是不是真的能为客户解决污染问题的同时,又降低了治理污染的成本!
一年半前我们偶然发现了废水中使氨氮稳定亚硝化的方法,而稳定亚硝化是节能低碳的脱氨工艺——短程硝化反硝化与厌氧氨氧化的重要环节。在发现了这种稳定的亚硝化方法后,我们也发表了几篇质量不错的论文。为了进一步探索其稳定亚硝化的机理,申请了2018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水体富营养化,国家在新的废水处理排放标准中,往往增加了总氮的排放标准,脱除废水中的氨氮与总氮,逐渐成为水处理研究的热点,和工程化应用的重点。而低碳节能的厌氧氨氨化工艺的开发与应用,也就必然成为研究开发的重心。以往的厌氧氨氧化工艺,由于应用条件比较苛刻,实际工程化应用并不多,国外的工程公司在国内的应用报价高昂。我们由于发现和掌握了新型的稳定亚硝化方法,自信地认为找到了稳定应用厌氧氨氧化的钥匙,在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同时,我们也着手布置厌氧氨氧化工程技术应用开发的研究工作。
从2017年8月东北大学朱教授给我们邮寄了200ML的厌氧氨氧化菌种,我们就正式开展了厌氧氨氧化的应用性研究工作,到目前为止,刚好差不多一年。实验室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从500ML的反应器,扩大到8升的反应器,再做到50升的厌氧氨氧化反应器。一个多月前,我们又启动了250升的厌氧氨氧化中试装置,同样取得预期的良好处理效果。现在,我们正加工10吨的工程化验证的厌氧氨氧化反应装置,并联系了三个可以做工程化应用的工厂,来做大规模工程化应用前的最后验证。为了杜绝可能的偶然性,找三个可以应用厌氧氨氧化的工厂,保证这工程化应用验证的研究能如期开展。由于厌氧氨氧化表现出极强的节能降耗特征,与目前最常用的硝化反硝化脱除废水中的氨氮和总氮相比,其处理成本往往是厌氧氨氧化的5-8倍,工程化验证的成功,也就自然打开了大规模工程化应用的大门!
这次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没有拿到,其实这段时间课题组一直积极地开展对相关问题的研究,今年又增加了2篇相关SCI论文的发表,为2019年度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增加了进攻的“炮弹”,但能否拿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决定权在别人的手中,其偶然性仍然存在,特别是象我这种直抒已见的一些做法,有时可能无意中得罪了某位重要的人而增加了失败的偶然性。“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要改变现在这种秉性也难了。偶然性命运掌握在别人的手中,必然性,则完全取决于自己的努力。我能做的只是明年再积极申请基金,争取“偶然性”的最好结果,用更多的精力放在技术的应用推广上,确保必然性的应用技术成果推广。我想,争取再用2年左右的时间,将目前文章多而应用少的厌氧氨氧化工艺技术,在中国变得象到处使用的废水处理活性污泥法一样,得到更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7: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