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在的研究生们想的与导师想的不一致。导师关注的是科研进展,期待学生在自己的课题领域做出成绩,有所建树;学生关注的是社交活动,毕业就业等与切身利益相关的问题。只有少数想做科学的同学还能耐得住寂寞,在实验室做实验。这种环境不是导师能左右的。有时导师也很无奈。在短短的1年多时间里,怎样做才能既满足科研要求又调动学生积极性,是个两难问题。关键在于学生如何对待研究生生涯。学生们已经是成年人,不是导师强化管理或灌心灵鸡汤就能改变的。
需要导师在指导方法上与时俱进,也需要研究生管理制度上的约束。但归根结底,研究生本人的志向和素质最重要。
好学生可遇不可求。研究生如何把握自己最重要。研究生应该是为研究而生。导师应该是为研究而导。如果师生各自的想法不能协调统一,不能同舟共济,导师再努力也白费。
管理者不能一味地以SCI论文压导师和学生,把科学研究变成定时定量的考核。把指标层层分解,强行摊派在每个导师和学生头上,这对导师和学生双方都是一种折磨。本来一种探索性的事情被指标搞得兴趣全无,科研热情荡然无存,都想逃离科研。把科研变成一种逐利工具,为了交差,弄虚作假的行为应运而生,这样的环境怎能培养师生的科研乐趣呢?
科研条件和科研环境固然重要,但决定因素是人不是物。实干出成果,水到渠成。如果师生整天都掰着手指算计着文章,科研休矣。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7: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