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做博士后时,每天就是做实验、写论文,“生产模式”比较单一。特别是在国外,人际关系相对简单。但加入教职后,情况就不那么简单了,需要面对方方面面的问题。举个例子:有一个博士后回国工作时,手上有两个工作尚未整理成文。入职后,他/她想到文章没有整理好,就等同于白干了,便整理了文章,可是这文章署名单位是以前的学校,也就是说,整理了以前的文章不算目前单位的工作量。可整理成文发给以前的导师,不知什么原因,以前的导师不修改论文,也不发表论文,而时间也一天天地流逝了。该怎么做?
再比如,本来博导留了一些数据给该博士后,让他/她可以回国写作,并且可以成为第一作者。但他/她却“舍近求远”,东一榔头西一棒子地测数据,还找了一堆本科生重复别人的文献,得到一堆废数据。结果没有一个工作是完整的。
这些都是问题。也许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问题都能得到解决——最终出了文章。但是你要知道,用人单位最希望的是你在入职初期“立竿见影”地产出些东西,无论是项目还是文章。如果你能迅速证明自己,不但资源向你倾斜,而且早评上职称的也是你。但是很多“菜鸟”由于不知道这些issues或者politics,导致策略性的失误。
在职场上需要生存,这个你应该懂的。为了生存,就要放下自己的架子,肯做事。说别人容易,可是自己做起来难。有的人说我花了很多时间在学生工作上:我是本科生班导师、复旦学院导师委员会委员、环境系教学副系主任助理。你嘲笑我,这很容易,可是我反问你,领导要你做事,你能不做吗?你每年上着一门课,工作量满吗?工作量不满,你能生存吗?的确,我现在上着三门课,但是一开始我什么课都没有找到,而那时年底考核就快到了,你理解我的心情吗?
为了生存,我容易吗?比如说,有人联系我,写综述或者book chapter,如果我“主打”,我第一作者,但别人也得是通讯作者。我哪怕自己累得都快趴下了,还是把“活”给接了过来。再比如,在我入职的初期阶段,搭好实验装置后,别人找上门来联系科研合作,我帮别人测试样品,协助指导别人的研究生。当时如果我有一群“熟练工”帮我干活,我还需要晚上吃完晚饭再赶到学校测试别人的样品吗?还不是为了生存吗?就像刘德华刚出道时只是演被人一刀捅死的小角色——如果不演,他还能成为今天的刘德华吗?
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生存方式。有的人给大老板打工,给别人积累credit;有的人把以前的数据整理成文,署现在的单位为第一单位;有的人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到沙子里,无论遇到什么挫折,都埋头干自己的事。大家都不容易。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