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曾对学生说,要多干些有用的事,情愿“上班”时间抽空看些提高自己的书,也不能把时间花在看网上电影、打游戏上面。
现在的我,达到了一种奇妙的境界:无论是白天工作,还是晚上在家工作,无论是看书还是睡觉,无论是指导研究生还是和同事交流,都很充实,都有内心的平静。
并且,我认为,时间是可以“储存”的,是可以多些“积累”的。比如说,由于家庭原因,晚上不能去学校了,我可以在家里批改考卷、处理电子邮件、处理科技导报栏目文章、给研究生打电话催问研究进展、还可以把车子开出去加油、去超市购置些东西,这样,过几天就不用干加油、购置东西的杂事了。也就是说,当自己在家里或者闲着的时候把一些“任务”先“消灭”点(或者“批处理”),然后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工作上的事。
另外,我是个急性子,周末喜欢到学校干活,哪怕这些活到了周一也能干。这样,把TO DO LIST上的事情干掉大半,哪怕到周一来到学校后一下子没事情干了。等“没事干了”的时候,马上有别的事情飞过来,我就继续“充实”了起来。
哪天周末不想干活了,也可以做一些“批处理”,或者“完成任务”性质的事情,比如带家人出去玩、理发、购买东西、整理书架和办公室等等。这些都能把时间给提前“置换”出来,现在做好了,以后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工作上的事。
没事干的时候,多做些“梳理”的事。我可以整理实验室、整理办公室、整理电脑文件夹、整理电子邮件、找学生挨个讨论研究进展。如果学生没事情做了,可以学习各种处理数据和管理文献的软件、整理实验室、整理实验进展LAB NOTE、整理样品的命名和放置、整理图、思考下一步怎么做等等。
“梳理”非常重要。我不但电脑、电子邮箱都有系统地的文件夹,而且我有记录每天做了什么的记录本,也有TO DO LIST,在家里和办公室里都有“待实现的文章列表”,进行“排兵布阵”,我还阶段性地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进行反思,比如在一个阶段(比如入职2年时),在各个方面分别取得了哪些进展,错过了哪些机遇,有哪些需要强化,有哪些问题需要注意?
最主要的,就是心中的“线条”很清楚:我要什么?我现在在哪里?我要往哪里走?我怎样从“这里”到“哪里”?有重心,有规划,有清晰的“地图”。
所以,当我看到有的学生被“网恋”迷了心,整天往外地跑,或者有的人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我就知道那是一团糟,到后来会一事无成。
做的事情可以是互相联通的。比如我每天晚上在家里看“课外书”,这些书和科研关系不大,但种下什么因,就得什么果。比如我做博士后时喜欢看一些科研生存技能的书,后来成了科技导报“走向职场”栏目主持人。我一开始没有找到任何教学任务时,当复旦学院经典读书计划课外读书小组的指导老师,后来成为本科生班导师和复旦学院导师委员会委员。我平时喜欢读书、写文章,进校后已经做邀请报告9场,发言多次,这些报告内容转手就成了报刊杂志文章。总而言之,一些“零星”的东西可以从“点”到“线”,然后成为一个“板块”,从而成为自己的特色。在做的过程当中,也许一下子还看不到什么“板块”的存在,也不知道有用没用。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会慢慢看到“逐渐规整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