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夜坐在沙发上,有感而发,在笔记本上写下如下文字:
1)从“舒适区”到茫茫前程
刚拿到美国大学offer的人总是兴高采烈的,而刚到美国的留学生非常兴奋,在BBS上一遍遍地描绘了美国的蓝天白云(正如当时的我)。生活走入正轨后,容易陷入“舒适区”。所谓陷入“舒适区”,就是每天有饭吃,有实验做,有网上,回家过着小家庭生活,乐得自在。但是如此“活在当下”,总有一天要直面人生。
别以为出国很时髦,但是有得也有失。有的人博士读了8-10年才毕业,课题换了一个又一个。有的人毕业后找不到工作,重新申请读另外专业的博士。有的人毕业后在家里带小孩。留学生在海外年龄近30,有的有对象,有的有配偶。大多男的比女的大,于是男的比女的早毕业。毕业后,两地分居是很常见的。那么为什么男的不能在女方读大学的城市找份工作呢?好问题!首先,美国的专业市场是有区域性的。比如新泽西州以制药业著称,德克萨斯州以石油加工著称,硅谷以IT著称。你学这个高精尖专业,本来可以去硅谷得到一份年薪十万美元的工作,难道你会留在读大学所在的只有五万人口的大学城里做一份修电脑的工作?其次,你留在这个小城里修电脑等你太太,两年后她毕业了,也需要找工作,难道也留在这个小城里?到时候也一样面临着工作所在地的不确定因素。
出国,学位读得越高,择业的范围越狭窄。如果你选择了和专业不相干的大众化工作,一方面委屈了自己,另一方面是对教育资源的浪费。再一方面,美国用人单位能用本科生的话,是不需要用博士的,因为本科毕业的人和博士的工资有差别的。而寻找和本专业相关的工作,择业范围当然很狭窄。回国也是面临着一样的问题。
2)美国的自由是相对的
我们在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和杂志(《求学-考研》)中常可以看到有的本科生考中国的研究生考了几年,才考上,真想说:“For what?”,“So what?”不能为了考研而考研,考上又如何?而在BBS上,常看到有些退学的学生讽刺国内研究生制度,而准备出国的学生如英雄状地讽刺国内教育制度,因此“愤而”出国读研。但是我作为旁观者认为,如此讽刺,自爆其短。仿佛自己在国内混不下去了,为了逃避现实才出国似的。仿佛是为自己找个出国的借口,把其他路在心中全都堵死才出国似的。如果你有风度一点,就不会这么说。
诚然,美国的自然环境、科研环境和生活水准的确很好,但是也不是什么都好。别看电台里面天天有人用尖酸的语言通篇讽刺美国总统,别看电视台总统候选人辩论相互诋毁,世界上的自由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Chemical and Engineering News上就说一个美国大学的“顶梁柱”教授有了可以产业化的杰出成果,但是得罪了副校长(原因是在成骨归属和好处分配上有分歧),结果学校里天天到他的实验室检查,查处几百处“违章”内容,逼得那个杰出教授不得不离开。再比如,你有你的言论自由,可以说雇主坏话,但是别人也有不给你写推荐信、给你写坏推荐信、整你的自由。
3)“路是你自己挑的”
在我看来,留学美国可能最适合两种人:一种是以留学为跳板,毕业后在美国企业工作的人。另一种是在国内读了博士,出国“镀金”后即可回以前的组,有个“坑”留着的人。这两种情况,直截了当。最苦的是那种“上下求索”的人,走这条路,这条路不通;走那条路,那条路不通。美国有很多有志青年,他们想探索在美国当faculty的可能而做博士后,结果文章发了一篇又一篇,博士后做了一轮又一轮,最后不是去了美国工业界,就是回国任教。这期间的煎熬和前途茫茫的感觉,不是旁人能体会到的。出国,并不是给你留好了一个位子等你回来填的,如果是这样的话,生活就简单了。但生活往往不是这样的。可以说,留学生在理想和现实之间挣扎。无论是回国还是留在美国,路都很难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5:1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