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轻轻地,我来了【发表素材】 精选

已有 23169 次阅读 2009-12-8 09:04 |个人分类:出国回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轻轻地,我来了,从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

一年前,我的两个同事辞去博士后工作,欣然回国。把他们送到机场时,我想,我是不会海归的。

美国的生活非常安逸。无论是冬天还是夏天,房间里都有空调。出门只要往空调小汽车里一钻就行了。下了班在外面吃自助餐,回到家坐在沙发上看书。周而复始就是这样简单的两点一线生活,也根本没有人管你。在这样的环境里如隐居般地终其一生,倒也乐得自在。 

可是,没有想到,就在这一年里,世界和我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机遇和挑战接踵而来,最后我也踏上了回国的路程。

离开美国的时候,我的心里非常坦然,没有什么留恋,也没有什么悲伤。并非我没有感情,而是我几年前在一本留学美国注意事项的书里看到,由于美国人经常要搬迁、换工作,所以把和当地邻居、朋友的感情都看得很淡,以避免离别后伤心。

我也非常平静,因为我知道,挑战和机遇是并存的。留学美国并非坦途,回国工作也一样不是坦途。

现在海外一些中文bbs上充斥着关于“海归”的讨论,讨论者分为“海归”和“海不归”两派。“海归”现身说法,强调国内给出好条件;而“海不归”说那些条件全是口头承诺,还说国内空气污染、社会风气也不好。屁股决定观点,“海归”总是向别人辩白自己选择的正确性,而“海不归”也向别人辩白自己呆在美国的合理性。

作为一个不投入两派争论的旁观者,我想说:为什么人们考虑问题的出发点总是“条件”和“环境”呢?为什么总是说国家能够给我什么条件,学校能够给我什么条件,却不说我能为学校带来什么呢?

为什么讨论来讨论去,讲的都是“利益”?要成就事业,为了“利益”或者钱去做,是做不好的。成功的人靠的是“激情”,他做什么事情、做什么选择,都是因为感受到了一种命运的召唤(calling)。

Oprah Winfrey说:"Your calling isn't something that somebody can tell you about. It's what you feel. It is the thing that gives you juice. The thing that you are supposed to do. And nobody can tell you what that is. You know it inside yourself."

在海外游子要求的“条件”、“环境”和我所说的“贡献”之外,还有一片更加广阔的天地!

人,要在天地间寻找“上下文”。比如说,出国前我生活在中国,熟悉中国,而对美国毫无认识。出国后,我了解了美国,这个留学经历很有用。回国后,我把美国和中国的生活进行比较,重新解读,取得了更好的“上下文”,即换一个视角去解读。

回国的还有一个意义是reclaim your lost life,即把失去的生活找回来。在美国是没有什么生活的(no life)。生活非常简单,出门看不到小店,适合中国人吃的东西非常少。夫妻两地分居,不知道为什么要过这种生活。

的确,国内的环境没有国外的环境好,但是寻常的人总是抱怨环境,却不采取措施去改变环境。美国哲学说:change what you can change, and let go of the rest。就是说,改变你能改变的,改变不了的就让它去。

我回国,并非在国内日子过得舒服。正如美国总统肯尼迪说:“我们准备把人送上月球,并不是因为它容易,而是因为它困难”。Andrew Mattews在Making Friends一书中说Our greatest experiences and achievements mostly come from stepping outside our comfort zones and from doing what the masses don't do.

选择海归,能够找到生活的上下文,能够找回失去的生活,能够在环境中磨砺自己。这些都是延伸出来的效果、副产物,并非海归的原因。如果要找到国内生活的上下文、温习以前的生活的话,假期回国一个月就能奏效,为什么要回国工作呢?另外,到国外也能生活、成长,为什么就不能在国外呢?既然我说我不为经济利益,那么海归的原因是什么呢?

我的回答很朴实:海归和呆在美国,都各有利弊,不能一边倒地说哪个全部都好,也不能因为自己选择了一条路而偏说这条路好、那条路坏。
生活就是生活,没有为什么,也不用过多考虑成败得失。生活就是trial and error:在你的面前有十几块靶,你打了十几枪,中了一枪,那就是它了,上天已经告诉你答案了。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修改后融入科技导报文章,2012年第8期。

PDF下载:2012-08-84-回国任教和申请科学基金的心路历程.pdf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276938.html

上一篇:留学美国并非坦途【已发表】
下一篇:生活是trial and error【发表素材】
收藏 IP: 202.120.224.*| 热度|

78 周可真 李侠 武夷山 赵星 张志东 薛长国 刘全慧 王桂颖 鲍得海 司黎明 刘建彬 郭崇慧 章成志 张乾兵 任胜利 陈龙珠 郭向云 王琛柱 梁进 刘进平 李万春 孙学军 张星元 杨远帆 曹聪 张亮生 杨秀海 王培会 黄小勇 邓蔚 罗渝然 陈国文 李宁 刘强 张丽娜 刘凡丰 任国鹏 刘颖彪 孔玉侠 刘晓东 吕喆 盖鑫磊 郭远志 迟菲 牛丕业 李志俊 张杨 郭磊 李学宽 侯成亚 林中祥 葛素红 刘安金 许健 盛弘强 李刚 李红周 马利祥 武爱 胡锐锋 刘波 pla 侯振宇 txq01001 ddengjian rtqu littlejoy fanyq yuxing628 xiphias yinglu chtang neilchau chiqi85 mcl0316 taojinwuhan shahelife chaoyangcn

发表评论 评论 (6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2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