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职业发展,乐趣无穷!【发表素材】 精选

已有 12660 次阅读 2009-9-2 06:09 |个人分类:科研教育|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很多人说,博士、博士后就是做科研的,做好了科研,就能得到想要的东西。我曾经持这样的观点,学校开职业发展讲座,我也不去听,心想有这点时间还不如多做一个实验!

后来,在实践中我发现职业发展是何等重要!在学术界,不是出了一些文章就能成功的。有的人没有多少业绩也能混得如鱼得水,得到各种奖项;而有的人就是有一身本事也舒展不出来,正如一本书的书名所说:A PhD is Not Enough!该书甚至说,有些学术天才,就是因为不懂得其中奥妙而离开科研了。

对我思想观念带来很大转变的是Making the Right Moves: A Practical Guide to Scientific Management for Postdocs and New Faculty和At the Helm: A Laboratory Navigator两本书。从这两本书里,我找到了博士期间从来不知道的世界。我真想说:要是早点看到这两本书就好了!从书中,我学到做教授不是只是做好科研,而且涉及到时间管理、项目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沟通协调、发表论文、申请项目、与人合作、和同行net-working、扩大影响力。

读这些书之前真是狗屁不懂,读了书以后,学习到:无论是博士生、博士后、新教师,都有"mentor"这个说法。Mentor的意思就是导师,分为两种:former mentor和informal mentor。前者就是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导师;后者就是自己找的人,比如对于学生来说,informal mentor可以是答辩委员会的其他老师、系里管研究生工作的老师和系里的其它老师。对于博士后来说,informal mentor可以是以前的博士生导师;对于新教师来说,informal mentor可以是以前的导师、比自己早进校的教师、系主任、系里经验丰富的老教师。

任何一行都有行规,有的是成文的,有的是不成文的,经验丰富的mentor就可以把经验传授给晚辈。书上说,在学术界也要politically savy才能存活。这politically savy不是说让你搞政治,而是说要懂得一些学术界、教育界的politics。

最近两次我参加美国化学会会议,发现了巨大的乐趣:美国化学会在会议中心打出广告,同时在两个会议厅开职业发展讲座,每天循环“放映”。有的讲座传授如何撰写简历,有的传授如何准备面试,有的传授如何在工业界工作,有的传授如何去大学里面试,有的传授上岗前的准备工作,有的传授去了大学后第一年应该怎么做,有的传授“外国人”(即留学生)怎么找工作,有的传授如何写项目申请书。

走进会场时,只见前排一并排坐着几个美国教授,有的是名牌大学教授,有的是州立大学教授,有的是社区学院教授。有的是新评上的教授,有的是头发花白的老教授。只见他们各自“现身说法”,你一言我一句地把经验传授给懵懵懂懂、要求上进的听众。我认为,这不是教别人如何钻营,而是非常有价值的无私行为!这些老师正是出于对这个行业的热爱才把自己的经验无私传授给听众的。

我在职业发展的过程中还读到一本Mary Morris Heiberger和Julia Miller Vick写的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和他们在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报纸Chronicle Careers专栏写的系列文章,感到收获非常大。前者用politically correct的语言介绍了在美国申请教职的一般流程,按照步骤来划分章节,分别指导。有些东西(如怎么做报告、怎么写简历)具有普遍性。后者用鲜活的语言、真实的例子介绍一些窍门。比如:什么才是好的推荐信,而什么不是?面试的时候,要注意什么事项?别人问你,“你还有什么问题吗”,你应该如何回答?别人问你,你为什么要当老师而不是去工业界,你该怎么回答?那些是美国面试考官不该问的问题(比如“结婚了吗?有没有孩子?”)?遇到这些问题应该如何回答?当对方系主任打电话给你,说你通过了,你该怎么回答?如果你拿到一个一般大学的offer,对方催你快做决定,而另外一所好大学正在邀请你去面试,怎么办?看这些书和栏目文章的意义不在于弄虚作假,而在于事先进行soul-searching,就是真思考一些必须思考的问题,表现出自己自己是严肃认真的、想过这些问题的。读了这些书,看了一些美国大学人力资源部给考官写的培训资料,我豁然开朗,感到我去当考官我也行的。

职业发展的还有一个环节叫informational interview,这在很多书上都写了。就是说,你通过熟人,了解到某人在你想去的行业就职,然后你打电话或者见面,向他了解这一行业的情况。比如问他:你们行业情况是怎样的?有无发展前景?有什么优点,什么缺点?你平时一天的工作是怎样的?公司里面politics严重不严重?一年有多少假期?平时有无加班加点?甚至还可以跟随这个人当一天的临时工,象影子一样的跟着他,观察他一天的工作,然后想象一下:如果我象他这样的工作,是否适应?这种做法叫做shadowing。

还有一种叫做net-working,就是在开会的时候了解对方行业情况。在美国,很多工作都是对外打广告公开招聘的,但是很多工作是hidden job,就是说有的现有雇员正准备跳槽或者刚准备跳槽,公司还来不及打广告;有的公司缺乏广告经费,即使有了岗位空缺也不打广告;还有的公司对于岗位是弹性的,来一个新人也不多,缺一个人也不少。这时候,net-working就起作用了。很多人都是通过和别人交谈而探听到他们公司或者其它什么地方有hidden job,进而找到工作的。甚至有的大学教授被邀请到另外一个大学做报告,言语之中表现出对现在工作的不满,于是被对方大学挖走了。美国有些招工广告都是“假”的,是为“口袋名单”度身定做的。

也许对从一而终的人来说,找工作一生只有一次,但是别小看职业发展:从中学到的东西,是非常多的。自己学会了,还可以传授给学生。如果社会上每个人都注重职业发展,培养职业技能,那么个人会更具有竞争力,企业、行业也会更具有竞争力。

 

后记:本文部分内容已经言简意赅地融入了我后来写的《在申请教职中“再造”自己》(科技导报2009年第19期,第127页)的第3段、第4段。该文共计2200字,涉及研读《Making the Right Moves》《The Academic Job Search Handbook》、《The 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等职业发展资料的这两段380字。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252796.html

上一篇:自我修炼,不必急功近利【修改后发表】
下一篇:从博文到“铅字”【发表素材】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24 陆泽橼 曹俊兴 苏青 王晓峰 郭向云 陈儒军 罗帆 戴小华 陈国文 毛克彪 唐小卿 刘凡丰 盖鑫磊 王婷 王启云 殷尔 王力 王立 刘安金 左正伟 ddengjian littlejoy wdc9928 xchen

发表评论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