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臻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enma

博文

悟出的一些科研论文之道 精选

已有 18200 次阅读 2009-6-4 08:56 |个人分类:科研论文|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说来也许有些人不相信,经验丰富的审稿人只需要扫两眼文章就知道该文章好不好了。那么,哪样的文章是好文章呢?现在避开以前本人总结过的东西不谈,来谈谈一些没有怎么说过的体会。

很多研究生写出来的稿件如烧到80度的水,但是要真正写好文章,还缺20度。也就是说实现了“基本盘”,文章的“主体”是好的,有“猪肚”,但是没有“龙头”和“凤尾”!看到的“猪肚”为:XRD显示了什么,红外显示了什么,电子显微镜显示了什么,只是报数据。

要提高这20度说难也难,说简单也简单。要是自己一个人琢磨的话,就是花一年的时间也不会有巨大提高。但是有悟性的人经过老师、师兄或者审稿人点拨以后,就会开窍。
从80度提高到100度,是自己有没有悟性、老师有没有学术水平的区别。

往往,文章写好后,有些导师就说“很好,很好”,只是修改一些语法。但是学术水平高的老师不但能修改文章,而且能够象“律师”一样地给你讲这个案子有什么问题应该从什么地方弥补漏洞(tie up loose ends),并且给你设计进一步的诊断实验、对照实验。经过这样一种“反馈电路”补充了证据后,文章的水平就能上一个台阶。

用发中文文章的思路去做科研,用写中文文章的思路去写英文文章,是不行的。中文文章和英文文章有很大区别。中文文章偏短,靠的是简洁、忠实地罗列数据,讲述“什么什么的影响”,而引言和讨论部分都不大强调。但是外文文章非常强调"what can we learn",因此好的外文杂志都强调引言和讨论部分和文章主体的故事性和逻辑性。比如说Journal of Catalysis杂志就是如此。大家研读、对比一下Journal of Catalysis和催化学报文章,就能体会我的意思。也就是说:外国杂志更倾向于长文章。轻飘飘的、没有分量、没有讨论的中等长度文章不怎么受欢迎。

好的文章当然要有创意,特别是纳米材料合成的文章。那么在创意之外需要什么呢?需要有“复杂性”,需要有层次分明的甚至迂回的“故事”。现在越来越体会到:直板板的、一看标题和摘要就一览无余的文章越来越不吃香了。就好比说有种文章把铝掺杂到中孔材料里,然后用XRD表征说掺杂进去了,用电子电子显微镜和比表面表征说中孔结构还保持的,这样的直来直去、不做实验也知道结果的文章是越来越不吃香了。再比如还有一种属于“偶像派”的文章,在两页篇幅中说用新方法合成了一种吸引眼球的材料,然后做了一个性能测试说效果奇好无比,后续研究正在进展中。可是过了几年都没有看到什么后续报道,却看到作者换了N个坑在发两页快报。

“复杂性”正如拍电影一样。有些电影一眼见底,一个半小时在说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散场后觉得用一两句话就能把电影内容概括了。而“复杂性”就是说有周折、有层次。当你能够把文章的结果部分认为切割成几个小标题的话,就有“复杂性”的迹象了。

“复杂性”往往体现了一种科研求索的思路和过程,体现了一种朴素的“纵横交错”和“循着实验线索去追根揭底”的思想。下面推荐几篇好文章,都体现了某种“复杂性”,读起来如在读侦探小说,津津有味。

http://dx.doi.org/10.1016/j.apcata.2007.04.004
http://dx.doi.org/10.1021/jp804250f
http://dx.doi.org/10.1021/jp811411y
http://dx.doi.org/10.1021/la901149m

为了实现“复杂性”,首先选的题要有“做头”,即具有潜在的“复杂性”。其次,选了题以后,科研工作者要知道怎么做,怎么设计实验,怎么开掘,怎么“铺展”。再次,在知道如何铺展的基础上要舍得花时间,不要浅尝辄止。

无论是“80度加20度”,还是“复杂性”,都呼唤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在做实验、写文章上,花的时间越多,出来的东西就越是好。要得到别人得不到的东西(比如发表高档次杂志),就必须要多付出,成果和付出当然是成正比的。记得我为Surface Science Reports写综述的时候,前后历时两年,其中不做实验、只是写文章就花了7个月,一共引用1286篇文献。大投入以后,发表杂志的引用因子是普通杂志的10倍,该文章在3年内被引用近60次。这就说明投入和产出是成正比的。

http://dx.doi.org/10.1016/j.surfrep.2006.03.001

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些老板想出一个点子,还没有上法庭就先判决说是"Nature Materials"。你要么自己什么都不懂被鼓动了,要么觉得根本就不可能却尽力力挽狂澜搞得自己很累。可是当出了一点有趣结果时,那样的老板就会说:“还在等什么啊?还不快写文章!”仿佛实验数据一出来就能发Nature Materials。事实是,如此这般出来的“急就章”,投什么退什么。退稿后,要么老板不吱声了,要么失魂落魄地把文章转投给垃圾杂志。

关于严谨,我要说写文章的时候,如果脑子里想出一个模型但又觉得不可靠,只有两条路:要么做新的实验或者找文献来证明模型,要么干脆就别说。而如果证据不充分就提出模型,甚至画出吸引眼球的理想化的示意图,这不明摆着拿出活靶子给别人打吗?有些导师说:“只要没有造数据就行了。”,但是事实上不是这样。很多人都喜欢画出非常理想化的示意图,简单地把覆盖物画成“层”状的,动不动就说“一层叠一层”,或者炒作概念说“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其实全是驴头不对马嘴。你说几层就几层啊?“强金属载体相互作用”,你说到底有多强,强度单位是什么?更有甚者,有的人在氧化物载体上放了一种促进剂,然后再放白金颗粒,号称发明了“层状催化剂”。他是把这种促进剂想象成“一层”,然后“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地把氧化物载体忽略掉,把“一层”促进剂加上白金颗粒抽象成“层状催化剂”。如此这般,真让人感到哭笑不得。

结论就是科研的路还很长。唯有多思辩、多斟酌实验和文章,才能参透其中奥妙。



论文写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964-236003.html

上一篇:不管“如果”,只认事实【发表素材】
下一篇:慎重选择博士后(或博士生)导师【修改后发表】
收藏 IP: 222.70.0.*| 热度|

22 许亮 吴雷 王桂颖 郭向云 罗帆 吴电明 曹聪 梁建华 陈安 陈国文 刘立 陈苏华 吕喆 王启云 陈应泉 孔晓飞 刘雄 侯振宇 james2008 ddengjian nanose7en ydliu

发表评论 评论 (2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