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照片由本人父亲拍摄]
今天是周末,晚上是轻松时段。我来讲讲给校报副刊投稿的那些事。
校报往往刊登学校领导讲话和各个院系、部门的先进做法。给校报以及校主页投稿,往往是院系喜欢做的,因为这有展示宣传作用。但是我不大喜欢写宣传稿,我喜欢写一些能够自由发挥的文章。
从1997年至今,我在《复旦》校报一共发文10篇。
[1] 马臻《生活告诉我》复旦1997-12-16(4).
[2] 马臻《6法对抗压力》复旦2011-9-21(8).
[3] 马臻《赏拉斯维加斯O秀》复旦2011-11-24(8).
[4] 马臻《卖车》复旦2011-12-29(8).
[5] 马臻《湖边偶得》复旦2012-4-12(8).
[6] 马臻《谈心》复旦2012-6-20(8).
[7] 马臻《生命的路》复旦2013-2-27(12).
[8] 马臻《做人与做事》复旦2013-6-20(12).
[9] 马臻《教育写作 笔耕不辍》复旦2023-4-9(8).
[10] 马臻《读研的心态和方法》复旦2023-4-23(8).
对此,我有一种淡然且复杂的心理——我并没有把自己在校报发文看成是一件神奇的事,我的妻子也提醒我说:“别忘了,你可是发过《文汇报》的。”她的意思是:别忘了当年在《文汇报》接连发表10篇“大稿”的“光辉岁月”,不要只是在校报上发发“豆腐干”文章。
但有时候(想到的时候),我还是会向校报投稿。
1997年发表的《生活告诉我》,写的是自己为什么准备保研读本校的研究生。那时候,我经常在校门口花一毛钱买一份校报看看。
《赏拉斯维加斯O秀》《卖车》《湖边偶得》《生命的路》是我在国外留学时写的,回国任教后发表的。我写作时,并不刻意追求给读者多大的启发,而是在意刻画生命的轨迹以及轨迹上的节点。
《生命的路》讲的是我回顾出国留学之前到北京参加美国大学的面试。在北京的时候,到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逛,也乘车在海淀区经过很多大学。看着一所所大学、一个个大学生,我想:要是当初在北京上大学,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呢。我发出这样的感叹:在生命的田里,蜿蜒着无数条路,而这些路,都是生命的一个缩影;无论去那里,生活都要继续下去。这篇文章的写作,有“俯瞰人生”的感觉。
《赏拉斯维加斯O秀》写的是我在留学期间,曾和妻子开车到拉斯维加斯看O秀。我写的,是舞台上精彩纷呈的表演。而没有写的“背景”,则是人生的况味——每天忙着实验、生活,看不到未来的路在何方。我坐在观众席中看秀,我坐在电脑前写《赏拉斯维加斯O秀》,我仿佛在“阅览人生”,品味人生的况味。当时的人生就是“活在当下”,品味着拉斯维加斯O秀,不去想未来究竟意味着什么。用童安格的一首歌来说,“看不清自己的未来”。
《湖边偶得》写的是我在留学期间、回国前夕,和妻子开着车到湖边去玩,看到有几条狗和主人在玩。当主人把一只飞碟往远处丢去,有的狗奔过去,有的狗不动;而奔过去的狗当中,有的狗总是能够叼到飞碟,有的狗象征性地跑过去,并任由别的狗把飞碟叼走。再仔细看看,可以发现能叼到飞碟的狗总是叼到飞碟,而叼不到飞碟的狗总是叼不到飞碟。这就引出了“心态”或者心理暗示的问题。
《卖车》写的是我在回国前夕,把自己的汽车卖掉的经历。总的基调是:经过了种种波折,终于把车卖掉了,开启了回国的旅程。这篇文章也写出了“卖车无门”的人生的况味;也写出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这四篇文章都在我的博客发过。文章也曾投了几个报刊,都没有中,可能没有人在意一个“小人物”的故事。后来投了《复旦》校报,陆续发表。
这四篇文章,也是我人生的记录。看起来遥远,实则是难忘的回忆。
《6法对抗压力》《谈心》《做人与做事》则是我在任教的早期阶段写的关于面对工作压力和写给大学生读者的文章,都比较短。
自从2013年6月发表第8篇《复旦》文章后,我接近十年没有在校报上发文。可能是忙着别的事情,或者不热衷在校报发文了。当然,有时候校报也有改版,不大强调师生自由投稿的副刊文章了。
一直到2023年,我看到校报副刊征稿启事,就投了几篇。
《教育写作 笔耕不辍》是根据我的博文删改的。校报版面有限,对副刊文章的长度有要求,一般不超过1000字。那时候,我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三等奖(后来还获得上海高校网络教育优秀作品推选展示活动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我就“幻想”着有一天我们学校举办网络文化作品颁奖典礼,请我去讲。无论这种情况的可能性有多大,我都在灵感出现的时候,开始准备介绍我从事教育写作经验的PPT,也是为了梳理一下。除了梳理PPT,我还写了一篇关于教育写作的文章,发在科学网。看到校报征稿启事后,我把博文修改后投过去,很快发表了。
2023年,我还在校报发了篇《读研的心态和方法》。我们系曾举办博士生工作坊,请我讲话。我花了些时间写了讲稿,也把讲稿内容发在科学网博客。由于之前我经常写关于读研方法的文章,这篇文章也不是很长,所以一开始我并没有投稿,也感觉不大可能投中《科学新闻》之类的杂志。看到校报副刊征文启事后,我认为可以把这篇文章精简后发表,对读者也许有启发作用。于是我花了少量时间整理了一下,投过去,一举命中。
回顾自己在校报发文的经历,并结合自己平时的观察,我来说说什么样的文章能够发在校报副刊。
校报副刊一般不会发表关于国际形势的评析文章。这类文章常见于《解放日报》《文汇报》,但校报副刊不会刊登此类文章,也不会刊登可能会引起争议的观点类文章。
关于人物的文章可以有,比如怀念一位大家耳熟能详的老教师,或者展示老教师的风采。
还有一类文章是关于师生生活的,比如师生读书的体会、在校史馆做志愿者的经历和体会。教师写的对学生学习、科研有帮助的指导文章,也是受欢迎的。
关于读书体会、书评、影评的文章也是受欢迎的。
校报副刊还会刊登校园风景照片、书法作品、诗词作品。还会刊登师生代表的开学典礼讲话稿。
校报还需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就是立足于学校,反映学校各方面建设的进展,尽可能反映积极的一面,为学校的中心工作做好宣传工作。
总之,在校报发文,只是作者业余生活的“点缀”。作者自由投稿,不可能每一期都有文章能够上稿,而且校报的文章在内容方面具有多样性。它只是适合作者偶尔有东西可以向师生分享时进行分享。
今天下午去接小孩放学。我把车停在路边,往中学走去。只见阳光斜斜地、暖暖地照过来,路边有停着的汽车,也有小孩和家长走过来。一瞬间,我能感到生活很美好,生活也很辽阔。原生态的生活,其实远远大于校报“一亩田三分地”。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3: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