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1:上海雷士德工学院旧址]
今天早上,我起床后,到学校食堂吃早饭,然后到办公室处理电子邮件。
不料,窗外草坪上传来嘎吱嘎吱的除草机的声音。
几天前的上午,我也是坐在办公室,也听到刺耳的割草机的声音。
真不知道说什么好了。除草是一件好事情,但我坐在电脑前却感到受到了噪音的影响,集中不了精力。
也许,这件事情说明“有得有失”的道理。
国庆长假,总体过得平稳和温馨。有到办公室伏案工作,有在家听写作网课、看书,也有外出开展“城市漫步”。
(一)
[图2:白马咖啡厅门口街角公园的雕塑]
前一段日子,我网购了一本高仲泰的小说《上海犹太人》。这次放长假期间,终于有时间坐在沙发上读书,读了30多页之后,我“心血来潮”地开车到了坐落于上海虹口区的犹太难民纪念馆。
在二战时期,有2万犹太难民背井离乡到了上海,其中有1.4万人住在虹口区。最主要的,是居住在现在的长阳路、舟山路、高阳路、唐山路、霍山路一带。
当时的犹太人和上海市民混住在小区和楼房,和上海市民和睦相处,有着感人的友谊和故事。
犹太难民纪念馆的对面,有一幢新建的“老”洋房,名字叫“白马咖啡厅”。
白马咖啡厅门口是一个街角公园,里面有一个雕塑。粗看像是,妈妈给女儿撑伞,但其实讲了一个故事:一个犹太女孩抱着宠物在路上走,突然下雨了;这时候,一位素不相识的上海女性撑着一把伞过来,为这位犹太女孩挡风遮雨。雕塑反映了当时的人间温情。
(二)
[图3: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
我在近十年前去过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那时候,展厅包括摩西会堂(教堂)和旁边一层楼的平房。摩西会堂的外表和里面都是灰红色的,有着沉重的历史积淀。
而这次去那儿,展厅有了新的增加——有两幢连在一起的老房子被开辟为新的展馆。走在展馆,仿佛就在几十年前别人的家。踩在地上,木头地板咯吱咯吱地响,甚至我感到木头地板轻微的颤动。沿着长长的过道往前走,我的身边不时出现往下的木头扶梯。
在二楼过道,我还能“眺望”周围不同年代的小区,有现代的小区,也有近百年前两层楼的房子,还有远处的写字楼。
展厅里有很多照片和实物,展示了当时犹太难民艰苦的生活、犹太难民和上海市民的友谊、犹太难民的故事。
[图4: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里面的摩西会堂]
走出主要的展厅,进入摩西会堂(教堂),坐在木头的凳子上,我能够想象出当时的场景。
走出纪念馆,右拐再右拐,即走上舟山路,我看到一长条的老房子,感到很有感觉。80多年前,犹太难民就是在这里生活的。
[图5:霍山公园;围墙外的是别的小区]
在旁边的霍山公园,我看到一块石碑。环顾四周,我能够想象出80多年前,黄昏时分,这儿的犹太居民和上海市民在公园里乘凉、滑滑梯。
[图6:站在霍山公园门口看对面的历史建筑]
霍山公园对面有一幢老式建筑,那也是和犹太难民相关的历史建筑。我看到有一个年轻的女性拿着照相机。她推开铁门,左顾右盼之后,进入了那个历史建筑。
霍山公园门口的保安朝着她看了几眼,并没有阻止。我和妻子也跟了过去。这个历史建筑疑似正在进行“旧改”。一楼走廊里黑漆漆的,走廊左手是几间房间,都关着。在一楼楼梯口往上看,二楼木头地板有损毁,我们没有上去。
(三)
[图7:两本关于上海犹太人的小说]
回到家,看了吴林写的小说《犹太女孩在上海》。这是我第一次看到这本小说。此前,我曾在电视里看到动画片《犹太女孩在上海》,被深深感动。
故事反映的是:二战期间,犹太人遭到德国纳粹的迫害。有一个家庭,妻子被抓走,丈夫拿着枪,在集中营附近寻思着救妻子。女孩(女儿)和弟弟跟着大船,逃到了上海虹口区,跟着教士以及别的犹太妇女。他们结识了上海男孩阿根。女孩戴着一根项链,她不知道的是,项链里有他们家族在瑞士银行巨额财产的密码。党卫军想得到这根项链,他们派人假装越狱,到了上海,混入犹太人的社群。阿根的舅舅是地下党成员,筹集药品等物资,用于打鬼子。丈夫也到了上海,在经历挫折之后,最终揭穿了党卫军“潜伏者”。二战结束了,女孩离开了上海。在几十年之后,这位已经变老的女性到上海探望,见到了阿根,把项链给了阿根。
[图8:动画片《犹太女孩在上海2》,图片源于网络]
这本小说,虽然不是知名作家写的,但是我觉得写得很好。它感人,它形象。写作者采用“双线叙事法”,就是把“在上海发生的事”以及“在外国发生的事”交织起来,分头叙述,两条线索后来又交汇在一起。
写作时,有不同时空的切换,非常巧妙和自然。比如,小说不完全按照时间发生的先后顺序写作,而是一开始描绘了年老的瑞纳和阿根在摩西会馆相见,再回忆1939年的寒冬,阿根在买葱油饼摊点和瑞纳的初见。然后,瑞纳看到屋檐下的冰棱子,回忆起了“那个恐怖的寒冷之夜”,就是当年被纳粹迫害的夜晚,小说讲出了女孩和弟弟逃到上海的缘由。然后,小说再回到1939年冬天,讲述阿根和女孩的后续故事。再后来,小说又回到了欧洲纳粹集中营,从那儿的事情推进到女孩爸爸以及党卫军“潜伏者”到上海……
小说充满了各种元素,有夫妻之间的爱情、亲情,有对纳粹德国和日本鬼子的揭露,有犹太人之间的友情以及上海市民和犹太难民之间的友情,也有小伙伴之间的友谊。
财宝、潜伏,这两个单词,更是增加了小说的吸引力。
(四)
[图9:上海犹太人纪念馆二楼大厅]
在上海犹太难民纪念馆,一进去,可以看到一个介绍片。里面提到一个背景:那时候,犹太人遭遇纳粹德国的迫害,从他们各自的国家到了上海;那时候,中国人民也遭受日本军国主义的迫害。于是,犹太难民和上海市民结下了友谊。这是我们理解这部小说以及这场展示的一个背景。
纪念馆门口,有一个大型的海报,上面写着“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努力”,则深化了主题。
[图10:舟山路街区照片]
走出展馆,到四周走走。只见周围有“无数”个小区正在进行“旧改”。就是说,一些有价值的旧的建筑保留,加以整修,加以开发利用。而价值不大的旧建筑则推倒,建新的建筑。这样,人们的住房条件会得到改善,土地也能统一利用。
[图11:雷士德工学院旧址对面的商厦]
随着时间的推移,上海已经经历了很多的变化。比如图11的商厦,就是最近几年造起来的。再过十年,这里一定会更美好!也欢迎科学网博主和读者们到这里来走走看看!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2: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