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在高考前夕发文纪念心中曾经的“清华北大梦”(那些年,我们一起梦过的清华北大)。如今博士毕业了,心中也偶尔泛起一股没能进入这两所名牌学府的遗憾。更扬言要子孙后代继承其先辈的遗志,争取向清华北大看齐!
然而,不出一个月,两所学府为了招收新一届“学霸”们展开了一场比试,比试的方式不是展示自身的校容校貌,学风教训,而是向“学霸”们“献殷勤”,更因彼此嫉妒出现震惊网络的“掐架门”事件。清华北大,千万学子的梦想或幻想,在大多数学生心中是神秘而尊贵的,能考上清华北大是每一个学生觉得骄傲的事。在许多人心中,这两所学校是“学霸”们争着抢着去报考的。然而,北大清华近年来越来越要“屈尊”主动去追求“学霸”们,这直接降低和损害了其在广大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也让人很费解,难道清华北大准备靠招收的“状元”人数和世界一流大学竞争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也反映出一些“学霸”们意志不坚定,理想不明确,甚至暴露出一些学生和家长的庸俗思想和举动。这些,归根到底,反映了我们的教育问题!
北大清华争抢的考生,除了各省市的“状元”,其他考生也都可以安一个“状元”头衔的,如市“状元”、县“状元”、乡“状元”、校“状元”,乃至村“状元”或班“状元”,“一般人”他们是看不上的。但这些“状元”们,和其他人唯一不同的标签就是“高考胜利者”,其他的一切言时过早。《2015中国高考状元调查报告》显示:高考状元多爱学术,经商从政不突出。但文中只交代了“状元”们在政商界没有行业领袖,没有提出他们在学术界的成绩,也难以反映标题中的“多爱学术”。在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科学家中,有几人曾经是高考“状元”呢?退一步,华人院士队伍中又有多少人曾经是高考前50名呢?再退一步,国家重要奖励或CNS论文作者里又有多少是高考前200名呢?美国的校车十分坚固和安全,因为他们认为每一个孩子都有可能是未来的总统。教育者应该有这种思想,认为大部分学生都有可能成为未来各行各业的领袖,乃至大师或大家,而不是仅仅凭一次考试将目光停留在几个人身上。网上曾报道某地的文理状元被“身穿状元服,胸戴大红花,骑着高头大马”招摇过市,供市民围观和羡慕。其实那时同龄的我看到这个报道时略有羞愧,不是因为自己没成为“状元”而没有这样的待遇,而是感觉这种对“高分人士”的赞扬太过了。人民子弟兵为保卫祖国和人民凯旋而归时胸戴大红花是无限的光荣,一个“前不见作为后不知成就”的考生这样倒有些像个“小丑”。
话说回来,不是每个人凭运气就能当上“状元”的,他们自有过人之处,我个人以为其中之一就是很强的学习能力,所以说高考“状元”们高分低能是不可能的。不排除一部分人忙于学习,没有机会接触到一些东西,但一旦摆在他们面前,我觉得他们都可以学得很好。但那么多年的“状元”没有取得令世界瞩目的成绩,也许是中途他们已经不够努力或上进。而这与他们“成功”那一刻的恩宠是否没有关系呢?
我们试图理解北大清华争抢的理由。首先,“状元”们是全国近千万考生的优秀代表,“状元”们就读的越多,录取平均分数线也越高,学校多少是会更有些面子的。其次,虽然不好说他们日后的成就和作为,但高考“状元”肯定是不普通人更具有成才的巨大潜质和苗头的,因此清华北大为培养人才而不肯输在起跑线上的做法也无可厚非。但还是前面说的,吸引“学霸”的方式很多,偏偏选用向考生“献殷勤”。最终还感情用事,相互“掐架”,不仅没靠“状元”们提高自身面子和形象,反而毁掉了在普通人心中的地位,有点“偷鸡不成蚀把米”的错觉。
我们假设清华北大不用那么“真诚”地去招生会怎么样呢?“状元”们肯定是任性的,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出国或去港澳台,一些人可能会奔着最喜欢和最好的专业而放弃清华北大,还有一些人可能会选择国科大或南科大这些新秀,但我以为全国那么多“状元”,最终的归宿还是会选择清华北大,所以,最艰难的选择还是清华 or 北大,难怪他们忍不住要相互诋毁。他们作为中国最好的大学,同为教育部主管,同时肩负为祖国教育人才的重任,不禁让人感叹: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但不争抢,清华北大确实面临许多“学霸”的流失,但我想清华北大完全可以通过展示自身的教学质量、学习环境和科研实力等来吸引考生,该来的总会来。如果清华北大在招生环节上输给别的高校,说明自身或许也存在问题,应该加以改进。况且,这对中国教育或许并不是坏事,“百花争鸣”总归比“一枝独秀”好很多。至于清华北大之间的竞争,或许度量大的,更可能吸引更多优秀考生!
常有人说,学者是应该有骨气的,我想学校,特别是名牌学府,也应该保持应有的骨气。“你来或不来,我就在那里,不卑不亢”,应该是清华北大要有的风度和气场!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