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天,国科大的马老师到所里访问。马老师以言谈风趣幽默著称,因乐于关注和解决学生问题而成为众多国科大学子心目中的“明星”老师。我曾有幸在北京和昆明都听过马老师的精彩报告,深受启发。
可惜马老师此行不再是给学生作报告,而是给广大导师做“研而优则导”的专题讲座。尽管会议欢迎广大同学参加,但这种场合学生们都是“不好意思去的”。光看这个演讲题目,我个人就觉得很有意义,后面看到所里发的新闻稿,确实“看到”马老师的报告内容很精彩,能引起一个普通学生的共鸣。以下内容选自单位主页新闻稿内容:
“马教授首先提出‘研而优是否必定导而优?’的疑问,他分析了科学家和导师两种身份之间的差别,同时比较了学生和雇员之间的不同。他认为导师和学生之间的关系类似于家长与子女之间的关系,导师对学生负有培养和教育的责任,希望导师能真正意识到教书育人的责任和义务。马教授针对目前存在的师生矛盾,希望各位导师能多站在学生的立场上考虑问题,理解学生。他认为‘教师是社会的遗传基因’,希望各位导师都能培养出‘青出于蓝胜于蓝’的学生。最后他强调价值取向的转变是科学家能否成长为一名优秀导师的最重要因素。”
我未来的日子里何时或者能否成为一名导师是一个未知事件,但我已走过学生生涯,并有机会聆听到许多其他学生最真实的心声。现实是许多导师对马老师提到的几点责任和义务都做得很不好,这也是研究生师生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所以这样一个报告,对一些导师的发展和学生的成长是十分有利的。因为“家和万事兴”,一个团结和睦的课题组才能真正做强做大一项研究,而研究组能否团结和睦,关键在于导师!
我有幸遇到一位乐于为学生着想的好导师,所以最终我光荣的毕业了,并继续保持愉悦的心情进入工作状态。尽管我所取得的成绩并非完全出自导师的指导,但一定离不开导师的宽容、理解和支持。如果导师给我的不是关爱、鼓励和教育,而是打压和辱骂,我不可能邀请父母来参加我的毕业典礼。他们的到来,是分享我的光荣和喜悦,也是向导师表达一份谢意。导师和父母的见面,极可能一生只有一次。假如学生带着亲爱的父母出现在校园中,却要故意避开那个头顶“教书育人”的导师,这是谁的耻辱呢?
作为老生,我衷心希望未来的学弟学妹都能遇上一个优秀的导师,而不仅仅是一个会发论文的研究者。但我清楚,一场报告是难以对处在领导地位的导师有多大影响的。国家的导师遴选制度只看科研成绩,基本忽视了对性格、心理和道德素质的检测,因此才导致导师队伍鱼龙混杂。因而要想从根本上改善师生关系,提高导师队伍素养,大概得指望更健全的遴选制度!
相关博文:
邀请父母参加毕业典礼: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8:0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