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天的味道越来越浓了(参考博文:春天的味道),也快到了准学生和未来导师“约会”的时节。最后缘定师生关系的两人,是一厢情愿,还是两情相悦,还是互不满意?没有人能预料。
2015年正当我历经磨难准备高高兴兴毕业的时候,中南大学姜东身疑因导师的恶意刁难而跳楼自杀,此事再一次敲响了师生关系的警钟,也敲打着我这个同龄人的心。于是我在科学网发起了“你选择导师的标准是什么?”的投票活动,共设置了12个选项:1. 师德师风;2. 职位大小;3. 发表论文数量;4. 发表论文的档次;5. 职称高低;6. 性别; 7. 年龄;8. 口碑;9. 对学生的方式或态度;10. 无所谓,考上谁跟谁;11. 申请项目的情况;12. 其他。
此处说点题外话,这个投票存在3点不合理之处:
一是被我设为单项选择,而不少网友认为应该多选,我也赞同,毕竟选择导师是看多方面因素的。不过设为单选,主要是为了反映学生心中导师最重要的要素。
二是选项不全面,一些学生可能很看重的方面(如出国经历和“帽子”大小或多少)没有列出。
三是投票的平台不合适,毕竟科学网上绝大部分人都是老师或在读研究生,已经不需要再选择导师,所以该投票更适合在其他社交平台发起。
正因为以上三点,所以尽管该贴被推为精华并最终成为很火的帖子(>17000人浏览),但最终只有100人参与投票。但这也毕竟代表了部分人的心思,为了感激这100人的参与,我对投票结果做一个简要分析,仍希望对理解师生关系有所帮助。
得票数在5人以上的选项有6项,占投票数的90%以上,分别是:1. 师德师风(45人),9. 对学生的方式或态度(19)人,4. 发表论文的档次(8人),8. 口碑(8人),11. 申请项目的情况(7人),12. 其他(6人)。根据得票数的多少进行总结,可以看出学生最看重导师的要素依次是:品德、情商和能力。
首先是导师的品德。定义一个好老师很难,但品德高尚的老师一定不会是坏老师。一个品德高尚的老师,必然会认真地去履行导师的责任和义务,也会去珍视自己的学生,至少不会轻易弄僵或弄破一份师生关系。这样的导师无疑是学生最欢迎的,获得45%的投票。
其次是导师的情商。一个人的品德和情商并不能划等号,品德高尚的导师也并不一定能和有的学生很好的沟通,解决所有的矛盾。遇上一些心术不正的学生,一个好导师坚守原则的言行可能让学生不爽,这样的学生也会令导师头疼。更何况,品德高尚的导师也并一定那么多。所以,不少学生也不去关注导师的人品,只要导师的所作所为能让自己接受,能让自己“舒服”地度过这相处的几年就好,这样的学生约占20%。
再次是导师的能力。发表论文的档次和申请经费的多少都直接反映了导师的能力,而且通常论文的档次和项目经费的多少呈正相关。有能力的导师意味着更容易毕业,毕业后能找到更好的工作,这样考虑的学生约占15%。
然而,学生在被录取之前能看到的通常只有导师的简历,而简历顶多能反映导师的能力,无法彰显其品德和情商。因此,有渠道的学生会通过认识的人来了解导师,口碑好的大概就是心仪的对象(约占8%)。但口碑好并不一定代表一个好导师,毕竟口碑只是一个人给他人的印象,表里不一的人,乃至衣冠禽兽也并不少见。况且并不是每个学生都有渠道去获得导师的口碑,因此约80%的学生(主要排除看重导师能力的学生)心中理想的导师和实际的导师可能存在偏差和落差,这可能是导致国内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
“我希望我的导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人,对我足够好,而且能力也很强”,这或许是大多数刚走出象牙塔的准研究生心中理想的导师,怎奈现实总是太残忍,所以悲剧时不时在上演。
而对于绝大多数导师,在招收研究生时的心态或许是:你报,或者不报我,我就在那里,不悲不喜;你跟,或者不跟我,分就在那里,不增不减……
这是导师的权利,只是学生可能更想和导师说:我的手就在你手里,不舍不弃,让我住进你的心里,默然相爱,寂静欢喜。
由此可见,注重研究生导师遴选时的师德师风考核,是十分有必要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9: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