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田问舍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uoweihehe Better communication, better life.

博文

五四—青年—引爆炸药奖

已有 2907 次阅读 2012-5-9 20:11 |个人分类:科学凹下去|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诺奖, 青年, 科学社会学

毛毛博主的《恰同学少年——因研究生时的工作获得诺贝尔奖的俊才们》(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85508&do=blog&id=568147)在青年们的节日前后以详实的资料,独特的视角引发大家对于加强改善青年科学工作者的科研和生存环境等等问题的讨论,可谓“圣之时也”。从年龄这个角度看待复杂的诺奖现象,能看到很多有趣的现象,但是也会人为放大这个因素的作用。

 

性别、年龄、民族、社会背景等社会学指标被引入用来观察科学家团体,增加了很多新的视角。从这些角度看过去,科学家的人生才充满一些乐趣和色彩,科学研究也更容易被大众所接受,也在很大程度上有利于教育问题、男女平等问题甚至民族自信心等等因素在科学研究之中作用的深入认识。但是,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却也是外行。科学家在科学上的贡献,常常不是由这些外在的标签来决定的。作为科学圈内人,我们更多要关注的应该是伟大的创新者们在自己科研道路上如何发现重要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当我们谈论这些诺奖的时候,我们关注的是他们的研究结果在学科发展上的贡献,其他的东西不过是作为花边八卦来聊一聊。

 

如果愿意收集资料,我想下面的节日也可以有很多诺奖佳话。

重阳节,写写年长者的老骥伏枥;

三八节,叙叙巾帼们的别样风采;

情人节,也可以描述一下夫妻档的快乐和忧愁;

甚至啤酒节,都可以把能喝酒的获得者排个Top10来娱乐一把。

 

诺奖中的高帅富有很多;我想屌丝也绝对不在少数。这些都可以成为不错的励志故事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685-568992.html

上一篇:“没文化”,太笼统
下一篇:歪打正着的大学排行榜
收藏 IP: 124.135.109.*| 热度|

2 曹聪 郭桅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6 12:2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