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连达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lianda 座右铭:胸怀坦荡,刚直不阿,直言相谏,无所畏惧。

博文

钟南山等研究板蓝根取得新进展

已有 7854 次阅读 2015-2-22 09:26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合成, 板蓝根

钟南山等研究板蓝根取得新进展

李连达  李贻奎

      板蓝根经几千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实对感染性疾患疗效确切。但能否抗病毒?有人提出质疑。钟南山院士及其研究团队、多单位、多学科、多位专家合作,进行了深入系统的研究,并取得重大进展。

一、大量临床及试验研究证实:板蓝根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多途径的抗病毒作用。

      1 临床研究证实对季节性流感有效。

      2 试验研究证实板蓝根总提物、大分子多糖,小分子糖肽,具有抗病毒作用。

      3 发现板蓝根木质素类成分可抑制病毒复制、繁殖。

      4 证实板蓝根有机酸、靛玉红等成分具有清除内毒素及过氧自由基等作用。

      临床与实验结合,多单位、多学科合作的研究,证实板蓝根确有抗菌、抗病毒、抗炎、抗感染等多方面作用。为进一步临床推广应用奠定了可靠的基础。


二、板蓝根抗病毒成分首次成功人工合成。

      该研究团队中的澳门科技大学朱荃教授分离出新的抗病毒成分,首次人工合成的吲哚类化合物成功。全面研究其抗病毒作用机制,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有重要意义,为研制新的抗病毒药开拓了创新之路。


三、人工合成的板蓝根抗病毒有效成分,是中药还是西药?

       该成分来自中药板蓝根,是几千年大量实践的结晶,体现了“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的一贯原则。是中药的产物,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研制而成?具有中药的特点。因此,它是中药,是现代化、科学化、国际化、精制的中药。

       该成分已可人工合成,按学术界公认的原则、植物或植物提取物入药仍属中药。但人工合成,特别是改造结构的有效成分、化学纯品,应属合成药、化学药(西药)。

       该药具有双重属性,具有中药及西药的特点。因此既可认为是现代化精制的中药制剂,也可认为是新发现、新合成的创新性化学药(西药)。笔者拙见,把它视为中药或西药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治病救人,它推进了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推进了中医药事业的健康发展,为人类抗病毒性疾患提供了新的有效武器。

      预祝该项研究工作在新的一年里,取得新进展。

 

附:钟南山研究团队:板蓝根抗病毒成分首被人工合成

来源:二局科学道德办公室发表时间:2015-02-13

 

羊城晚报讯 报道:经过4年的联合攻关,由钟南山院士研究团队牵头的粤澳呼吸道病原体联合研究中心宣布,一种新的抗病毒成分从板蓝根中分离得到,并成功实现人工合成,有望开发出一种抗病毒一类新药。日前,钟南山与广药白云山集团就白云山板蓝根颗粒抗病毒成分继续研发一类新药达成合作意向。

 

   据介绍,2010年由广州医科大学广州呼吸疾病研究所、广药白云山集团和澳门科技大学联合成立了粤澳呼吸道病原体联合研究中心,以粤澳长期合作机制继续滚动推动板蓝根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联合研究团队引入了国际先进的循证医学系统生物学概念,实施了临床循证和基础研究并行的策略,最终研究发现白云山板蓝根抗病毒作用充分体现了传统中药多靶点、多途径协同的特点。

 

   近日,由澳门科技大学朱荃教授课题组从板蓝根中分离一种新的抗病毒成分,并授权给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胡文辉博士课题组成功进行了人工合成吲哚类化合物。钟南山表示,全面探索板蓝根抗病毒作用机制,对中药现代化、国际化,意义深远。

 

   “这说明白云山板蓝根颗粒中抗病毒成分具有进一步研发新药的潜力。广药白云山集团董事长李楚源表示,抗病毒新药研究是集团十二五规划重大专项,由钟南山院士率领国际团队开展白云山板蓝根等一系列课题研究,不但有利于用科技将白云山板蓝根打造为中药抗病毒的主力军,而且也大大促进了大南药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大南药的振兴和发展。

 

   据悉,板蓝根全国生产厂家众多,而广州白云山和记黄埔中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白云山板蓝根颗粒占据同类市场的50%以上。

中国工程院 首页>>走近院士>>院士谈科技>>院士谈科技http://www.cae.cn/cae/html/main/col240/2015-02/13/20150213171452446544511_1.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15370-869424.html

上一篇:2015年度院士增选工作拉开序幕
下一篇:中药欺骗宣传比牙膏更严重,危害更大
收藏 IP: 124.205.129.*| 热度|

10 许培扬 姜咏江 王铮 曹建军 蔡小宁 冯大诚 汪晓军 徐向田 biofans view13829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4 00:0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