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博文《最牵挂学生的是老师》里,写了一个Michael,是个女学生。本文要写的理想主义者Michael是个男的, 是我读博士期间的同学,算是师兄,也是我的好朋友。下文里提到Michael,均用他的昵称 麦克(Mike)。
从年龄上论,Mike大我十好几岁。他参加过越战。有一次,忘记为什么事我搭他的车,在车上我跟他提起刚刚看过的一部电影,片名叫 Good Morning, Vietnam。麦克说,发生电影里描写的故事的时候,他正好就在越南服役。凭人家这个阅历,我一下子就觉得这个人值得我另眼相看。
后来交往多了,我渐渐了解了麦克更多的经历,也对他越加另眼相看。
麦克结束兵役后,进大学读书。他是德州人,本科和硕士都是在德州大学奥斯丁分校念的,属于名校毕业生。麦克的专业是化工,毕业后进入德州一家大企业工作,还获得了职业工程师执照,收入良好且稳定。
然而,麦克说,当年的收入虽然很好,日子过得不错,但是他发现自己还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原因是,他的住所附件有一条河,那条河被上游的工厂排出的污水所污染,影响了周围的生态。麦克觉得这件事得有人呼吁,有人管一管。麦克没有等靠要,而是身体力行。他辞掉了工作,成立了一个非盈利机构,主要目的是治理那条河的污染问题。当然,走出这一步,在经济上,麦克是很亏的。
我问麦克,那个机构的成效如何?麦克承认,成效不大。他很快发现自己知识结构上的缺陷,要弥补这个缺陷的最有效的办法,是通过教育。于是,麦克联系大学里的公共政策项目,并被我们那所大学录取为博士生。
麦克开始了博士生的学业。他从德州搬到了弗吉尼亚,没有工作,靠自己的存款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很快入不敷出。无奈之下,他开始找工作。以他的能力和资历,很快就被一家咨询公司录用了,收入也不错,还是做他的老本行化工方面的咨询。
到了博士第四年的时候,麦克开始写毕业论文了。有一天,麦克跟我说,他刚刚辞掉了那份工作,因为他觉得边工作边做论文,不能保证集中精力做学问。只是,这样他在经济上又要吃紧了。我问他,经济上怎么办?他说,他卖掉了大房子,换到一个小的连栋房了。
麦克比我先拿到博士学位,他的博士论文正是有关环境政策的。在他答辩前一两个月的时候,发生了一件事儿,让我记忆犹新。那天,麦克来找我,递给我一张三寸的软盘。他说,里面是他的博士论文的稿子,希望我替他保存。我说,你自己留个复份不久可以了吗?麦克说,让我保存的目的,是怕万一他们家突然失火,他的论文化为灰烬,再写起来就不容易了。
麦克博士毕业的时候,他的理想改变了,他特别想帮助第三世界国家。我问他找工作的事儿怎么样了,他说他想去中国的大学工作几年,讲授公共政策,特别是环境政策。事实上,他真的行动了。他联系了清华大学。那是2002年的事儿了,清华大学的反馈是,欢迎麦克来,但还要研究该给他个什么待遇和头衔。而麦克说,他不要高工资,够生活就行。那个时候并没有现在这么多的人才计划,清华的公共管理学院还在创立不久之后的成长期,种种原因,麦克没有能够成行。也许,清华门槛高,嫌麦克没有什么像样的publication吧。反正这件事后来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麦克进了美国的能源部的科技政策办公室工作。几年后,他离开能源部,转入美国国际开发署(US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负责援助非洲的项目,算是圆了他帮助第三世界国家的梦想。麦克还在我们的母校兼职讲课,讲授他关心的环境政策问题。
麦克跟中国的缘分,并没有因为去清华受阻而完结。他的妻子是个日裔,俩人膝下五子。他们在2000年代的后期,去中国收养了一个女孩,视若掌上明珠。不幸的是,麦克的太太三年前突然去世,麦克不得不担当起既当爹又当妈的重担。
前年我请麦克来家里做客,发现他明显地老了,也瘦了。女儿长得越发活泼可爱。麦克告诉我,他没有精力去兼课教书了,但是他仍然热爱他的援助第三世界国家的工作,干得非常起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5:3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