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网博主王大元读过拙文“投资技术研发需要可交易的阶段技术市场”和另一篇关于技术转让的文章后,加入了讨论,着重生物医药。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42008&do=blog&id=876788
我仔细阅读了王文,发现一些常识介绍之外,文章的主要观点之一是“不要去怪什么中国的技术转让体制不完善。是真金,没有卖不出去的,现在国门是大开的,你的产品技术好,国内没有人赏识,你找国外公司,真的好,你还怕卖不掉? 我给你们举2个例子。”显然,2个例子是用来说明观点的。
我不同意王文的上述观点及论证方式。支持一个观点,除了例子还需要一般逻辑和常识。单靠例子说事,永远可以找到反证。早期阶段的好技术未被认可的例子难找出来,因为即使有也不会被人知晓,但是,被权威机构花大价钱买来的烂技术却笔笔皆是,说明他们的判断未必正确。我也举几个例子。
1)辉瑞这个当时全球最大的药企花了20多亿美元和十数年时间引进并开发了胰岛素吸入剂,上市后便败下阵来。撤市前国内数十家单位跟仿。
2)当时全球第二大的药企GSK以2.33亿美元的作价购买了Nobex的胰岛素口服的阶段性技术,继续研发不到一年便宣告中止。
3)被誉为美国最具创新精神的药企基因泰克购买了Alkemes的生长素每月一针长效缓释微球技术并将其推向了市场,因这一技术实在不好,四年后撤市。
4)基因泰克仍不死心,数年后以1.4亿美元的作价,3000万美元的首付买了Altus的生长素微晶体技术,继续研发一年多后中止。
5)NewPharma公司以昆虫细胞表达的EPO可以酶催化定点接枝PEG技术融资1.68亿美元继续研发,烧掉1.48亿美元后发现不行,公司裁员、关闭。
6)当今最大的药企诺华曾经与EmiSphere合作将钙调素(降钙素)口服制剂推向了三期临床(价格不详,但不会太低),结果不好,放弃。
7)上海的桑迪亚公司引进一个进入了三期临床的抗癌药,风险投资竞相介入,买下了桑迪亚;然,三期结果不好,卫星没放成。
以上失败的例子既有研发早期的判断,也有研发晚期的技术,甚至包括已经上市的产品,既有顶级跨国药企,也有风投。列在这里不是为了说他们笨,而是说明:A)对生物医药技术的判断做不到个个准确,只能要求一定的成功概率;B)超大公司达到上市阶段的技术尚且会失败,对研发早期阶段的技术的判断失准率一定远远高出;C)逻辑上,既然判断失准,对坏技术失准乐观与对好技术失准悲观都会发生,没有真金一定被发现的保证,好技术肽死早期不会太少。
好了,既然对于个别技术特别是早期的判断失准难以避免,甚至相当高,为避免自身生存的零和结局,早期投资机构必须玩概率,即以在少数技术上的成功拟补在多数技术上的损失。进一步,正是因为早期投资极其必要也极其风险,才需要国家在法规层面进行铺垫,形成公平、合理、合规的阶段性技术交易市场,为早期研发投入提供激励,在技术研发链上分散风险。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