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xiaoliang

博文

碧花菱角满潭秋(忆故乡之三)

已有 2603 次阅读 2021-11-16 06:17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上个月回故乡常州奔牛一游,村前小河依然,不由得回想起五十多年前菱角往事。

菱是一年生草本水生植物,菱角是菱的果实。

故乡村前的小河,村民(当时叫“社员”,××公社××生产队的社员)饮用、洗涤皆源于此,生产队还放养家鱼,春节前下网捕鱼,每户社员按人头分得若干,过年餐桌上来碗“连年有余(鱼)。”夏日我和小伙伴光着屁股下河扑腾(当年还没学会游泳),河岸边有螃蟹洞,堂兄弟告诉我如何判断洞中有无螃蟹。村民家中养猪,红薯(家乡叫“山芋”)藤和米糠为主,后来推广水浮莲作猪饲料。水浮莲长在水中,生产队将小河的水面大致划分给每户一段,用于养水浮莲。村民每家屋后有片竹林(家乡叫“园窠”),便砍几棵竹子,用来围住水浮莲,避免被风吹走,与邻家的水浮莲想混。有的村民还在河岸边种几株篙芭。河中有河蚌(后来我在某生物研究所工作,请教专家,知道家乡小河的蚌壳是三角帆蚌和褶纹冠蚌,奶奶用来舀面粉的就是一个河蚌的壳,又有拇指般大小的河蚬),村里有个读中学的小伙,擅长用一种工具(一个小钉耙加装一根长竹竿)在河里探摸河蚌。生产队还定期组织社员䈒河泥(工具是竹子所做,像个大夹子,两根长竹竿做把,下端是两片竹编的河蚌状,夹出河泥并滤出水分),既清洁了小河,河泥又可做肥料(当年很少用化肥)。

闲话少说,转入正题。我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算作一户,也喂了一头猪,似乎饲料够吃,便没有养水浮莲。开春,爷爷在奔牛镇上买回菱种(一个破竹篮,里面有些河泥,河泥里是上一年的菱角),放进小河里我们家的那一块水面。不过这年秋天没收获多少菱角。第二年,我对爷爷说自己去寻找菱种。采摘菱角,不可能完全采尽,一些成熟的菱角自行脱落沉入河底,来年发芽,菱角的苗会一直长至水面。我找了一支长竹竿,竹梢端剖开一点夹根小树枝,便呈叉状,到村子周边几条小河去寻找零散的菱种(不是别人家养的,相当于是野生的),看到水面上的菱角苗,便用竹竿前端的叉子叉住菱角苗的茎,小心转动,连河底的菱壳一起带上来。如此采集若干,放入自家河段,便任其生长,坐享其成了。因为菱种随意采集,收获的菱角有四角菱,有两角菱。采摘菱角(家乡叫“翻菱”,因为菱角长在水下,要将菱盘翻过来采摘)要用菱桶(一种椭圆形木盆,比较深,可容一人或两人)。同村一邻居家有菱桶(此次回乡,见到这位邻居,还说起菱桶。邻居说“菱桶?散掉啦!”意即垮了),曾借用。一次翻菱,刚好表哥(小姑的儿子)来家,便一起下河,哪知乐极生悲,菱桶竟然翻了,两人都落水,好在表哥会水,救起不会水的我。记得一次收获菱角较多,奶奶将其煮熟,让我和堂哥(二叔的儿子)抬着小木桶(装了大半桶菱角)到奔牛镇上去卖,临行前教我识秤(杆秤),又叫堂哥帮我把关(如何叫卖)。

郭沫若一九六四年五月重登嘉兴南湖烟雨楼曾题诗:“又披烟雨上楼台,革命风雷气象开。菱角无根随水活,一船换却旧三才。”“菱角无根随水活”一句似乎不确,菱角是有根的。

唐代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其九十四:“暂随凫伯纵闲游,饮鹿因过翠水头。宫殿寂寥人不见,碧花菱角满潭秋。”喜欢结句,借来作标题。

网上寻得两图,黑白图是䈒河泥,彩色图是坐着菱桶采摘菱角。

11.jpg

12.jpg

蝉曳残声过别枝(忆故乡之二)http://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11682.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8326-1312575.html

上一篇:江豚白浪风(古今诗词咏江豚续两百四十五)
下一篇:江豚拜客如送迎(古今诗词咏江豚续两百四十六)
收藏 IP: 27.18.106.*| 热度|

16 刁承泰 李宏翰 郑永军 尤明庆 李学宽 孙颉 宁利中 张鹰 杨正瓴 马鸣 刘炜 范振英 姚卫建 韩玉芬 冯大诚 周忠浩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3:1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