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hangSH62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hangSH62

博文

我们的2015 精选

已有 5634 次阅读 2015-12-31 22:37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5马上要结束了,还有一个半小时就到2016了。这一年一直忙,直到这一刻,才有功夫坐下来写点什么了,我的,或者说我们团队的2015做了些什么,收获了什么?

       首先,2015是一个国际合作的大年,IDDRG2015在上海顺利召开,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这是本人第三次组织大型国际学术会议,也是最成功的一次。在IDDRG国际组织工作会议上,本人被推举为新的国际组织执行委员。进行了多次学术访问和交流。罗马尼亚Banabic教授于5月来访交流,经本人推荐获得李熏奖。团队成员分别参加了3月在日本名古屋召开的JSTP精密锻造技术研讨会、6月在瑞士苏黎世召开的塑性成形本构关系国际研讨会、8月在英国Glasgow召开的国际塑性成形新技术会议(2人次)、10月在韩国济州岛召开的国际镁会(Mg2015)、10月在日本召开的亚太地区微成形技术研讨会、5月初邀请日本熊本大学阮立群老师来访、意大利青年教师Antonio来访3个月、丹麦奥尔堡大学Nielsen教授来访三月作为中科院访问教授。白俄罗斯科学院物理研究所Atur等2人7月来访10天,团队3人12月回访10天,以及本人11月访问德国Franhofer研究会弗莱堡材料力学研究所。10月,埃及博士研究生Ali加入团队,这是团队的第一个正式国际学生

       与白俄罗斯物理研究所的合作进入了实质性阶段。年初,沈阳市科技局根据去年本人访问白俄罗斯的收获而建议并批准1项国际合作项目,主要是将白俄罗斯先进的零件轧制成形技术应用于叶片制坯工艺。夏季中科院批准一项与白俄罗斯合作进行板材冲击液压成形技术的重点国际合作项目。另外还基于该技术获得一项吉林省院合作项目。总之,基于2014年去白俄罗斯的访问交流,获得了基于两项技术合作的三个国际合作项目,12月已在白俄罗斯开始部分基础试验。

       本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发的精密铜管铸轧技术经过15年研发和生产,取代了传统铜管制造技术,达到了世界领先,企业年产精密ARC铜管40余万吨,销售额300多亿,占国内市场40%以上,成为国际最大精密铜管制造商,也成为国内其他企业学习的技术,合作企业在美国和墨西哥开办了工厂,该技术获得2015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脉动液压成形技术在管材板材成形领域取得重要进展,成功在某重点国家工程项目得到应用,解决了这一工程的关键难题,效果相当理想。年末在某汽车管件板件成形方面已取得成功。与白俄罗斯冲击液压成形技术相结合,将实现进一步突破,在设备、模具、工艺、汽车与飞机钣金件成形方面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2015年团队发展很快,正式编制科研人员达到12名,高级职称人员达到4人,中级达到4人,其他4人,兼职4人,具有博士学位5人,硕士学位2人。青年博士中1人在国外合作研究,2人在企业兼职博士后。毕业博士硕士多人,招收博士生4人,硕士生1人,包括国际博士生1人。

      新的浑南实验室建设基本完成,成功将所有试验设备从4号厂房和工程中心306室搬迁至2号厂房新车间,新旧设备安装调试完成,车间改造接近尾声。306办公室改造完成,办公环境进一步改善和宽松。力争建一个先进、高效、舒适的实验和学术环境。

       轧制制坯与冷辊轧相结合实现叶片高效低成本精密成形得到进一步确定。

       精密成形锻件残余应力预测与滞后变形研究进一步深入。

       特薄壁管件弯曲、填料辅助成形技术以及散体力学逐渐成熟。

       镁合金板材温热冲压成形技术及机理研究接近成熟,一项国家基金项目完成。在此基础上参加一项国家重要工程项目。

       稀土金属进行铜合金微合金化、稀土直接除杂、稀土铜铸造CET技术成为铜加工技术发展本阶段主要发展方向。

       精密铜管铸轧技术一书很快出版。多篇论文发表、专利申请丰富。在多个国际国内会议发表大会主题报告或邀请报告,其中国际学术会议IDDRG2015和第12届全国塑性工程学术会议(第6届全球华人塑性加工技术研讨会)发表大会主题报告。两家国内期刊邀请做编委,包括母校的材料科学与工艺,目前已在12个国内外期刊任编委。

       最后,要感谢团队每一个成员的积极努力,没有每一个成员的不懈努力,团队不可能取得这么多成绩。这个团队具有团结向上的凝聚力,自我管理各负其责,在面对困难时更团结一致。这个团队长期以来培养了良好的学术精神,博士生组织的每周一次组会(Seminar)使大家能积极平等讨论交流学术问题,互相帮助,互相学习。老师们都积极主动与学生交流讨论,关心年轻人的成长,形成了博士硕士生的集体培养机制。还要感谢离开团队在国内外高校科研单位团队成员,他们很多人关心帮助课题组的成长,为课题组献计献策,开展合作,争取课题。还要感谢国内外学术界的前辈和众多朋友,由于他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团队才能获得重要的科研任务、开展合作、组织国内外学术会议,成果得到认可和发表。

      最后和每一位朋友和读者欢送2015,迎接2016,祝大家新年快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2820-947223.html

上一篇:就房事给上方建一言
下一篇:2016的三个愿望
收藏 IP: 221.180.130.*| 热度|

15 杨正瓴 喻海良 黄仁勇 徐耀 黄永义 彭真明 梁洪泽 曾荣昌 张忆文 谢平 韩善灵 赵晓东 刘炜 zjzhaokeqin shenlu

该博文允许实名用户评论 评论 (1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06:1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