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x 学地质,研究地球物理,做教学管理,好高务远。

博文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写在2018年国基揭榜之时 精选

已有 29166 次阅读 2018-8-18 22:32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2018816日,2018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结果公布,得到资助者欢欣鼓舞,落败者安然伤神。以214867项申请,总计41250项获得资助的比例来算,19.2%的中标率意味着大多数申请者铩羽而归,同时这也意味着国基项目资助是优中选优,不是你不优秀,而是有人比你更优秀!

"凡是过往,皆为序章"。中标者,随即要开始艰难的攻关研究;落败者要厉兵秣马来年再战。看到网上许多有关基金的刷屏文章,也想写几句,与落败者共勉。但在翻看我的博文时,居然发现过去几年写了好几个关于国基的博文,大部分想讲的都讲了:

Ø  基金申请写完之后(2015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9-874569.html

Ø  傲慢与偏见基金评审的是与非(2014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9-823867.html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9-822840.html

Ø  国家科学基金 -- 青椒的根基,国家的未来(2013

http://blog.sciencenet.cn/blog-699-717533.html

Ø  写基金申请就是在做研究-基金申请体会(2010

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99&do=blog&id=298550

 

此处,主要结合自己的申请体会和参评见闻,谈一下基金申请撰写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     通俗易懂。简洁、清晰的陈述清楚研究目标、科学意义、技术路线、关键问题、研究基础是申请者的责任。遣词造句应力求通俗易懂。一些申请者指称评审专家没有看懂自己的申请书,这很大程度上责任在自己,不在专家。几十页的申请书,指望评审专家像钻研学术论文那样研读你的申请,挖掘您的思路与闪光点,不大现实,换您自己可能也做不到。因此,申请书要写的尽可能的通俗易懂,简洁明了。我的经验是:申请书写完后请领域外的专家看,他如能看明白,基本可行;如不易看明白,再改(不要试图去给请来看的专家讲,因为您没有机会给评审专家讲)。我的申请,最后提交的版本常和开始写的版本完全不同。

2.     志存高远。理论上讲,基金项目资助的是第一,而不是第二。跟风(跑)研究至多是第二,第四、第五也未尝不会。虽然基金项目评审最重要的考察点是其创新性,但真正有原创性的项目其实很少,绝大部分申请至多是做一些改进性的工作,这时候如果您的研究目标不能做到比现有成果更好,很难中标。曾有学者撰文认为基金平生中要求一般申请者做出比“大牛”更好的结果不公平。其实基金评审应该是很公平的,您能超过大牛,资助给您,您超不过Ta, 凭什么资助您做低水平的重复性工作。大牛之所以成为大牛,是干出来的,没有谁天生就是大牛。您超过大牛,就成了更大的牛。

3.    逻辑契合。一些申请书洋洋洒洒数十页,立项依据谈的是A问题,研究方案做的是B问题,前后不搭界,逻辑混乱。立项论证和研究目标、研究内容保持一致是对申请书的基本要求。曾评过一份奇葩的申请,立项论证和研究内容完全不搭界,似乎是把两个完全不同的申请剪贴到了一起。

4.    实事求是。申请书撰写应实事求是,不要把别人的想法说成是自己的,把跟风研究说成是原始创新。耍小聪明往往适得其反,有意隐瞒直接相关的参考文献,多数情况下不会被认为是文献调研不够,而是有意隐瞒,因为现在的网络是如此的发达与方便,评审专家能查到的相关文献您也应该能查到。不要低估专家的认真劲,对不是很精通的研究领域,许多评审专家的做法是上网搜相关文献,至少我是这样的。虽然我一般把关键参考文献的缺失界定为调研不足,但许多严肃的专家可不这么认为,一旦把这和学风联系起来,支持您项目的可能性就很小。

5.     仔细,再仔细。我二十多年来写基金申请、起草文件、撰写报告,得到的最深刻的教训就是:任何事情都可能出错。因此,对申请书的检查,应该仔细、再仔细。2018年,基金申请有3405份没有通过形式审查,这绝大部分是因为粗心造成的。通过形式审查送审的申请,有这样那样问题的不在少数。易于出问题的是参考文献、个人简历等(有规范的格式要求)。不少申请是连续多年提交,常见的一个问题是修改时没有补充新出现的重要文献,甚至有的人连研究计划进度时间安排都没有顺延调整。一个可行的预防性办法,还是在申请书写好后请未曾看过您申请的同行看一遍。很多时候,自己看很多遍都发现不了的问题别人扫一眼就能看出来。

6.    应用学科申请者的困境。应用学科研究多数情况下具有工程性质,工程性质的研究即使有明确的关键科学技术问题要解决,也首先要完成全链条的工程任务,其工作量通常会占到整个研究的70%80%,甚至95%都有可能。这使得应用学科申请看起来很庞杂,重点不突出。由于大量的精力耗费在了垒砖性的基础工作上,以基础研究成果标准来考查申请者时,其成果—学术论文一般都不亮眼,会被认为学术水平不高,产出效率低下,不值得资助。这导致应用学科基金申请中标者,逐渐为基础研究者所占据。但也不尽然,一些论文很亮眼的学者开始申请应用学科的项目常常落败,逐认为专家平庸不识人才,或者圈子文化可恶,容不得人才。其实不尽然,做基础研究是只功一点,不计其余,这种研究易发文章,但做工程性的研究难出效果。本人在阅评了许多勘探地球物理学科的基金申请后,逐渐认识到:应用学科科班出身的学者对问题把握准确,但论文发表记录较差,会被认为能力不行;基础研究出身的学者论文发表记录良好,但对问题把握常有偏差,会被认为基本概念不清,问题把握不准。解决这个问题,只有两方面加强,没有他法:应用学科出身的学者应注意从实际问题中提炼科学问题,围绕科学问题发研究论文;基础学科出身的学者应注意系统学习应用学科的知识体系和实践经验,做到概念清晰、有的放矢。

7.    不要等有了项目才做研究。现代社会,科学研究是一个职业。项目、经费,在很大程度上是生存需要,并不是研究必须。没有项目照样可以做研究,爱因斯坦写相对论惊世论文时可曾有项目?张益唐解决孪生素数猜想可曾有项目?都没有。如果申请交了,等项目批下来再开干,本身就不是一个真学者的做派。申请项目,都要展示研究基础,做可行性论证。可行性靠什么支撑?靠研究基础!研究基础何来?预研!因此,确保申请项目成功的不二法门:积极开展预研并发表研究成果。“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有志者,事竟成!




基金申请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9-1129950.html

上一篇:同是22岁的年华
下一篇:“隐姓埋名”还是被遗忘
收藏 IP: 223.128.109.*| 热度|

30 陈万浩 邓海军 李莉 黄永义 刘福强 李万峰 柳林涛 周阿洋 徐绍辉 任磊 陈兴峰 冯兆东 王启云 李帮建 杜培鑫 张勇斌 彭真明 程强 李毅伟 唐小卿 徐陶 张坤 侯延栋 柴栋梁 刘本源 张翼 王林平 chenhuansheng zjzhaokeqin cgxi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16:2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