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这几天杭州家长满城找桑叶的新闻挺有意思,人民日报刊文:家长别包办孩子的“烦恼”,该文被许多媒体转载,多以“党报刊文谈学校让孩子养蚕被父母包办”为标题,于是这个杭州本地的新闻也成为全国媒体关注的一个事件。
事情是这样的:杭州的一份本地报纸《钱江晚报》5月16日有一篇报道:杭州2万多三年级同学都在养蚕 家长找桑叶的糟心事刷爆朋友圈,说是“全杭州的三年级小朋友都在养蚕,全杭州的家长都在为找不到桑叶糟心”学校的解释是:养蚕是三年级科学课的“规定动作”,家里养蚕是很好的亲子活动和生命教育。原来杭州小学三年级科学教材中有《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课程。这个课程以蚕宝宝的一生为例进行教学,包括“孵出的新生命、生长变化、蛹变成了什么、生命周期”等等。老师便布置这个养蚕的家庭作业,据说是可以开拓孩子的视野,知道劳动的辛勤,认识生死的神奇,感知生命的伟大,锻炼责任的意识。但孩子的作业却成了家长的负担,不仅养蚕的事情多由家长代劳,更因为养蚕需要的桑叶难找让他们抓狂。
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我便想起我们单位的一个微信群上就有同事在问:哪个校区有桑树,看来果然是找桑叶已经成了许多家长的苦恼了。说实在的,我其实挺赞成孩子小的时候养一些小动物,可以通过喂养、观察小动物的过程学到不少东西,我自己小时候,就因为父亲喜欢养鱼养鸟,在接触小动物的时候收获颇多,不仅仅是生物学的知识。记得女儿小时候就养过金鱼、蝌蚪、乌龟、小鸟、小鸡等等,也养过一次蚕宝宝,是单位同事自己孵出的小蚕,送了几条给我,好在我们小区有几棵桑树,也是因为养蚕才知道的,便带着女儿过几天就去采一些来给蚕宝宝吃,那时大概并没有养蚕的家庭作业,没什么人养蚕,那些桑叶够家里的蚕宝宝吃,虽然后来低处的桑叶也差不多给我们都采完了,但终于等到了蚕宝宝结茧。那是自己第一次养蚕,和女儿一起做那些养蚕的活,到最后收获白白的茧子,还是很有成就感的。
其实,小孩子大多都有喜欢小动物的天性,让他们养一些喜欢的小动物也是很有意义的事情,但如果这件事变成了作业,变成不得不做的事情的时候,那这个事情往往就变了味,整个过程中的乐趣,那种兴致和热情也一定大打则扣。
但想想我们整个教育过程中,类似的事情其实已经非常普遍了,生生把许多很好的事变成了负担、变成了应付、变成了造假。比如,为了普及国学教育,要给学生的课程中加入国学的内容,为了推广足球,把足球课也纳入体育必修的内容中,为了提高国民的公民科学素质,就弄个测评的题库让大家去背答案。或许那些措施制定者会觉得委屈,他们的出发点是好的,想把一个值得推广的事情做得有声有色有成效,没想却招来一堆吐槽和批评,但认真想想,推出这种措施难道不更是为了急于出政绩、完成任务吗?更有甚者,为了加大推进的力度,一些活动还配合了评奖、加分之类的鼓励措施,便常常还弄出不少弄虚作假的事情。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0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