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限塑令”究竟有效还是无效,这个争论几年前就有过,而最近的一轮争论却是因为《人民法院报》和《人民日报》的两篇说法相反的文章。2月15日,《人民法院报》刊登了一篇题为《7年“限塑令”为何不痛不痒》的文章,文章认为“限塑令”已名存实亡,甚至沦为“卖塑令”。2月17日,《人民日报》刊文“限塑令实施7年商场超市用量普降超2/3”,文章根据国家发改委环资司的信息,认为7年来“限塑令”成效明显,超市、商场的塑料购物袋使用量普遍减少了三分之二以上,累计减少塑料购物袋140万吨左右,相当于节约840万吨石油、节约标煤1200多万吨、减排二氧化碳近3000万吨。
两篇观点截然相反的文章引起媒体更大的关注,腾讯在2月18日的“今日话题”就是《七年“限塑令”,到底有用还是没用?》,今天,彭拜新闻又发文《“限塑”7年争议再起:对超市有效,没管住农贸市场》,似乎想对这场争论做一个比较全面的评价,文章援引了环保组织自然之友总干事张伯驹的话,指出这两种说法都有道理,关键是范围和方法不一样,《人民日报》谈的是超市,但受质疑的是总量,所以必须分开来谈。“超市商场里,塑料袋使用的下降趋势和效果总体是可信的,‘重灾区’主要是农贸市场、小商贩,这些地方并没有实现有效的减量控制,甚至‘愈演愈烈’。”中国环境资源法学研究会副理事长于文轩也表示,尽管大多数统计数据表明商场和超市的塑料袋使用量在减少,但农贸市场、路边摊、小卖部等小规模经营者免费提供塑料袋的情况确实普遍存在,“限塑令”对此无能为力,实施效果“大打折扣”。说实在的,其实我觉得腾讯的话题中,用来自环境监测方面的数据表明“限塑令”的作用不容乐观或许更能说明问题,特别是同济大学的学者持续考察了2007年至2011年间,上海市生活垃圾中塑料袋含量的调查数据,结果显示,“限塑令”实行后开始两年含量有所下降,却均高于“限塑令”实施前 2007年的数值水平。而且数值保持了一段时间的稳定后,到 2011年又有所反弹,未能出现塑料袋含量持续下降的态势。我认为这个数据至少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塑料袋的使用情况,因为从商场、生产厂商处获取的数据都有局限和不完整的情况,但所有的塑料袋最终都会从进入生活垃圾中。
说说我自己的感受,个人认为从使用数量上看,“限塑令”实行并未减少实际上塑料袋的使用量,略有成效的确实是刚实行的前两年,因为去购物大多会带一个购物袋,超市的塑料袋很少用了,但来自菜场等场所的塑料袋却并未减少,而家里却增加了垃圾袋等塑料袋的使用量,原来从超市来的购物袋因为比较大,一般都拿来再当垃圾袋使用的,没了这部分的塑料袋之后,因为垃圾袋是必不可少的,所以只能从商场购买,所以塑料袋的量没有减少。当然,这两年开始使用垃圾分类后由社区提供的免费垃圾袋,不用购买了,但量同样没有减少。所以我认同超市塑料袋使用是下降的,但塑料袋使用总量却是上升的这个观点。
要说,两篇看似观点不同的文章,也确实是因为角度不同,很难说谁对谁错,看了相关数据便可知这一点,其中《人民法院报》的文章还因为所用数据有部分不实而被诟病。说到底,其实一篇的出发点是“批评”,一篇的出发点是“表扬”,我更想说的是,我们在对待某个现象某个事情的时候,究竟应该更多点批评还是更多点表扬?我的一个观点是,在对待应该鼓励、支持和弘扬的事情,可以多点表扬,比如前一阵很是被媒体热炒了一下的浙江浦江3名失联孩童的救援,虽然也存在因不专业,有的救援人员的行为和做法不太合适、动用直升飞机耗资巨大等被批评或质疑的一些问题,但那种显示政府和普通人对待孩子的爱心和温暖的种种举动,无疑是值得鼓励、支持和弘扬的,所以多点表扬更好。而对待那些必须做好、应该做好而实际上做得并不好的事情,就不要总要在批评的时候也忘不了表扬了,诸如坏事变好事的那些说辞,诸如环保的许多事情。我特别想说说环保的事情,每年总能看到一些报道、一些数据说环保取得了多少多少成果,其中许多就与说“限塑令”的成效一样,诸如达标排放率提高了多少,却避而不谈排放到环境中的污染物总量却是一直在上升的。更有一些地方往往报道诸如突击整治中关停了多少污染企业,而天知道这些污染企业有多少只是换了个地方,搬迁到更偏远的地方去毒害那些原本没污染的好山好水了呢?
其实,许多事情究竟有效还是没效,人们心里还是有判断的,比如治理酒驾醉驾,成效显著,你不报道大家也知道,而同样治理过许多回的行人乱穿马路,各种措施各种专项行动,但并没什么成效,你有再多正面报道也只能让人吐槽。也因此,虽然那篇《7年“限塑令”为何不痛不痒》的文章,确实硬伤不少,其中“超市每年仅出售塑料袋就能赚上千万元”也显然是没有事实依据的,但我仍愿意挺它。
注:图片来自网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