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9日,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高中校长莫振高在医院因病去世,噩耗传出,立即在所有从都安高中走出去的学生中“炸开了锅”,莫校长去世的第二天,整个县城的花圈店的花圈被买断货,全国各地甚至有海外曾经毕业于都安高中的学生,专程从四面大方赶到莫校长家中吊唁,众多事业有成的政府官员、企业老总在莫校长灵堂前痛哭失声,全校4600名学生在晚间教室里自发熄灯3分钟为莫校长默哀,祈祷他们心中的“莫爸爸”一路走好。在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莫振高四处筹集善款,以帮助上万名山区贫困学生继续学业,被贫困孩子们唤作“校长爸爸”。校友们从北京、上海等地赶回;清华大学招生办等高校机构发函吊唁。
一个普通校长的离世,为何引起如此大震动?从相关报道我们可以知道,莫振高的一生,是让瑶山贫困孩子读书走出大山的一生。为让孩子们回到校园,莫振高向慈善机构、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求助。他去找县城南门商城的老板,找广西南宁一投资公司的经理,他甚至前往广东中山寻求企业老板的帮助。在各种场合,莫振高总是说: “我的学生考上了大学,没有路费,帮一把吧。 ”他因此被称为“化缘校长”。莫振高去市里开会,昔日的学生想请他吃饭,被拒绝,学生一再坚持时,莫振高说,将餐费拿出来资助贫困生。这些年来,莫振高先后筹集3000多万元善款,资助1.8万多名贫困生圆了大学梦。
看到网上那些为莫振高送行的照片和报道,很是让人动容。能让那么多人发自内心地尊敬,为他的离去而悲伤,一定有他的人格魅力。说实在的,现在农村的孩子上升的通道真的已经越来越窄了,特别是许多农村学校被撤并,留在农村的孩子上学或者要走很多路,或者只能住校。但住校对不少农村家庭还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因贫困而辍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特别是非义务教育阶段的高中。
其实,每当我看到宣传某个乡村教师如何心系学生、无私奉献之类的报道时,总觉得心里很不是滋味。农村的教育问题不是靠几个道德模范能够解决的,也不是让大家都去向这些道德模范学习就够了。为什么我们的教育不均衡问题,那些贫困学生的问题,总是要通过慈善、募捐之类的活动来解决呢?孩子们如果只有在遇到莫振高这样的老师时才获得更多学习的机会,那其实是一件多么可悲的事情啊!但现实却的确是这样,许多农村学校都是通过媒体、支教学生、慈善机构等途径才得到外界的帮助,更多的学校只能在艰苦的环境下挣扎。经常看到支教的大学生为学校募捐的报道,然后那里的学生便因此获得了课桌椅、图书、书包、电脑以及各种学习用品,而这些东西在城市的学校和学生都属于基本配置。我实在不明白,为学校创造这些最基本的条件究竟属于哪一级政府的责任?没担当起这种责任的官员是不是应该被追究?
据报道,今年新预算法实施,教育等领域投入取消“法定支出”红线,不再提教育财政性投入要占GDP4%的“惯例”,虽然相关解读一再说明取消教育投入4%的支出挂钩,绝对不意味着教育投入会减少,而是在保障教育投入总量的同时,实行“差异化”政策,也就是在投入上不再做“锦上添花”,要多做“雪中送炭”,教育基础好、财政实力强的地方可能少投点,经济实力弱的不发达地区、贫困地区多给一点。说得很好,也让人充满了期待,只是我们看到了太多让强者更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了,便如高等教育,国家投给重点院校的经费与投给一般院校的经费根本没法比,而各地方都愿意“集中力量办大事”,热衷于办几个叫得响的名牌学校,却把大多数普通学校忘在了脑后,最后只留下几个莫振高这样“化缘校长”来支撑农村的教育。
看到有几个评论:《“化缘校长”的精神谁能继承?》、《如何继承“化缘校长”的精神?》、《期待更多“校长爸爸”撑起教育的天空》,很是不以为然,农村教育的问题是依靠“化缘校长”的精神能解决的吗?什么时候能够建立起一个全覆盖的教育支持体系,为农村的孩子的求学升学提供制度保障,才是政府应该认真考虑的,也是媒体更应该呼吁的。
注:图片选自网上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2: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