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3日将是第19个世界读书日,这个日子对图书馆人来说算是个难得的大日子,不太被关注的图书馆在这个日子前后肯定有媒体要挖点新闻展示一下。大多数图书馆也往往在这个日子前后要策划一些活动,而关于全民阅读、图书馆前途、传统出版等等的忧患也会被提到。今年早在上个月熊丙奇写了“图书馆不是用来评估的”的博客文章,便开始了对图书馆量化评估的反思,今天《法治周末》则发表了一篇“图书馆里还有好书吗”的文章,对图书馆的藏书质量、图书采购的招投标制度、馆配商等问题作了报道,印象中好像以前还没有对图书馆的采购招标、馆配商这些事情有过报道,不过这个事情对业内的人来说,恐怕却是个欲说还休的话题。
报道中说到的在中小学图书馆,收藏着《怎样做生意会赚钱》、《赢在营销》、《开公司必读》、《如何练就赚钱的本事》、《蒙牛管理模式》等图书,而《最新医院院长工作全书(上、中、下)》(983元)、《老年期内科系统疾病》、《肾综合征出血热诊断与治疗》、《医学细胞学与医学遗传学》、《新编怀孕分娩育儿百科全书》《下岗职工再就业指南》、两性情感话题丛书——批判情人》等“少儿不宜”的书出现在《中小学图书馆(室)推荐书目》这样的事情在高校图书馆相对会好一些,但因为招标定下了馆配商而使图书馆在采购方面受到的限制却是同样存在的。总体上看,虽然像我们学校还是通过学校采购中心进行招标,比政府采购稍好一点,但手续的繁琐不说,最主要的是自主选择权几乎丧失。记得有一次图书馆要选购一套几十万的大型图书,我曾有意识地在网上查了下价格,发现网上价格比资源建设部的报价低好几万,便提出质疑。但被告知,因为招标确定了代理商,图书馆只能在已经确定的3家代理商中间选择报价最低的,却不能找别的更低价的地方去购买。想来真的奇怪,本来招标是想花更少的钱买更好的东西和服务,现在却成了不得不多花钱的理由,整个招标流程不仅浪费许多人力和精力,也没有省钱,而这样的事情恐怕也不仅仅在图书馆才存在。
不禁想起武夷山老师曾写过的一篇博文因“丑闻”而诞生的法律是坏法律,其中写到“不断出台的、日益严苛的管理规定所发生的主要效果,是给本来就规规矩矩的人们捆上了更多的绳子,而“聪明人”(中国人在这方面的聪明程度绝对世界一流)很快又能想出对付新规定的“高招”。于是,就这么恶性循环下去,永无宁日”。
记得多年前有一个外校的读者咨询我们图书馆是否藏有某图书(具体书名已经不记得了,是一本多卷的科技专业书),当时查了下目录,我们图书馆没有购买,为了帮该读者找到该图书,便查了CALIS、国图、上图的书录系统,竟都没有找到该书,但在网上却看到有出售该图书的相关信息,看了下是一本有正式书号正式出版的图书(价格比较贵)。本来这样的图书对读者来说自己购买成本太高,正是应该图书馆采购收藏的对象,却竟然连国家图书馆都没有收藏,可见所谓呈缴本制度也已经形同虚设,而图书馆能获得的图书信息也一定是不全面的。藏书质量问题,又何止是在中小学图书馆呢?
所以,当世界读书日临近的时候,图书馆的确是应该反思一下。昨天看到李明阳老师的博文“信息时代的图书馆,真应该转型”,李老师的博文大多被精选的,这篇却没有,可我看了还是感慨很多。李老师从读者和一个高校老师的角度,对图书馆的看法很有代表性,要是图书馆真的只能主要以自修场所的面目出现,真的可以说是业界的悲哀了。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3:2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