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的学生学习好善于考试,这应该是被许多人认可的。但对此如何评价却意见不见得一致。许多观点认为中国学生学习比较被动,质疑能力和思考能力比较弱,后劲不如欧美国家的学生。刚看到的一个报道印证了这个观点。据美国《外交政策》双月刊网站2月14日报道,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2013年发布世界各国学生表现的报告时,美国发现自己的学生远远落后于在阅读、数学和科学方面得分最高的上海。当然上海只是个城市,但上海学生的数学表现非常突出,他们的分数领先美国成绩最好的马萨诸塞州两年。不过,就在越来越多的美国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中国的教育模式之时,强调高期望和严格纪律的中国传统抚养和教育方式在国内面临强烈抵制。在受欢迎的中国社交网站“豆瓣”上,一个名为“父母皆祸害”的小组有超过7.7万名成员,他们分享在父母的高压管教下度过的童年经历。在论坛中,一名用户写道,以前“家庭作业中每出现一个错误”,妈妈都会打她,妈妈还因为她没有赢得班委选举而在“邻居和同学面前”斥责她。剑桥大学发展心理学博士生李萱(音)写道,事实上,中国所有学校都以这种“高压、功利和羞辱性”的教育方式为基础。在2012年6月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李萱谴责她曾就读的南京一所精英小学的老师对学生进行体罚和尖声斥责,还把学生的书包扔出窗外。她写道,这种“长期的羞辱以及对自信的打击”带来了“伴随一生的不安全感”。(来源http://china.cankaoxiaoxi.com/2014/0217/348119.shtml )
教育问题应该也是一个长盛不衰的话题,既有教什么的问题,还有怎么教的问题,既有教育理念的问题,也有教育方法的问题。站在社会、家长和受教育者不同的角度,对教育也有不同的要求。很久以前,一次开会在列车上,同车厢一个高校的老师与我们大侃他的教育经,如何培养他儿子形成好的习惯、如何规划儿子的时间,据说他在自己儿子没上幼儿园的时候便已经给儿子制定了学习的计划和蓝图。那时自己还没有小孩,对这些没什么切身体会,但觉得站在他儿子的角度看,未必喜欢自己老爸给自己规划好的一切,便问了一句:如果儿子不听话,比如没按你说的要求去做,你怎么办?他竟斩钉截铁地说:打!我就是用打的!还很得意地传授他打的经验:不能经常打,但要打的话一定要打疼他,轻轻地意思一下他不会记得。当然,他的儿子应该说在他的教育下是相当成功的,小学和中学的成绩一直都很好,当时已经送到国外去读大学了。这个老师用他儿子活生生的例子向我们证明了这种教育方法的有效性。
后来看到虎妈和狼爸的相关报道时,我便会想到当年那个老师说的话,这样的严厉管教,从小规划,在中国的教育观中是相当有市场的,也不乏成功的例子。但说实在的,我自己却一直不太认同这样的理念。我觉得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有他自己的爱好,有他自己的天赋,又岂是可以规划出来的?这一点,我发现在科学网的网友中还是很能找到共同语言的。前几天我写的博文“关于孩子早教问题的两种声音”,在与网友的互动中便发现许多人在教育方面还是很尊重孩子的个人爱好和快乐的。摘录几条:
zzjtcm :学龄前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孩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会自我管理。小学阶段最重要的就是养成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喜欢上学校和学习,成绩不重要。
王春艳:其实,当然要教育,但是过分的教育不如不教育,偏执的教育不如自由生长,但如果给他合适的环境,丰富的有趣的资源,当然比枯燥无聊的生活更有益。
陆雅莉:起码到现在为止,我还是坚持认为,给孩子一个快乐宽松的环境让ta自由地成长比较好。杜威说,教育即生长,我觉得特别对,所以作为家长还是把心思用在怎样改良土壤上比较靠谱,现在普遍的做法是不关注土壤,一个劲儿地拽着小苗网上拔,头都要被拔掉了。
jiareng:无论对于个人、家庭和国家,教育都是一个大问题。要不要早教,要不要参加课外补习班和提高班,这些都是应该考虑的问题。适度的早教和适度的课外补习我认为是必要的,但过度的早教、过度的课外补习并不足取。现在的很多孩子在家长的悉心安排下,一天到晚,各种补习班排得满满当当的,连见缝插针的时间都没有,就是过了。除了学习,孩子也有自己的爱好,也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让他们有个公平、快乐的生长环境是家长和社会的责任。我国现在高考前的教育,家长参与的过多,国家承担的偏少,但家长不是个个都是教育家,再加上攀比风和来自高考的压力,造成了一系列过度教育现象,透支了个体创造力、透支了家庭财力,有些得不偿失。
的确,中国的小孩有压力,这种压力来自学校、老师、家长等方方面面,因为学校、老师和家长也同样有压力,这与整个社会的评价系统,与一考定终身的考试制度等等都有关系。记得曾看过白岩松做的一个节目,说到他一个同事,在孩子小的时候坚定地说,一定要尊重孩子的意愿,让他按自己的喜好自由发展学习。可到了要中考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已经被拉下了许多,一下发狠给孩子报了所有的补习班,把孩子所有的时间全部填满。其实我自己也有类似的体验,本身并不认可补习班之类的东西,也曾经看过相关资料,知道类似的补习和培训纯粹就是考试训练。女儿小升初没什么压力,从浙大的附属小学到附属中学,中考也没上过补习班,但高考前突然危机感非常强,女儿自己也提出要上几门课的补习班,终于还是去上了。
其实我们经常可以发现,有的时候人真的会被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裹挟着去做自己并不愿意做的事情,不仅是教育。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0:5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