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dzh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dzhao

博文

有感于“摸清游戏规则”

已有 3863 次阅读 2012-7-8 12:27 |个人分类:教与学|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高考, 知识点, 聪明人, 基本功

    看到孙老师的博文“观摩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大赛有感 ”,对于其中的一句话印象深刻:“看来什么东西都是早参加早评选好。越晚,对手越摸得清游戏规则,竞争就会越激烈”。不由得想发点感想。
 
    中国的很多东西确实如此,第一次谁也摸不到头脑,选拨还能按发挥的水平来评定,但到了第三次,就一定有了套路,而且有聪明人总结了相关规律,又有冲着评选的好处去的参与者自觉或不自觉的接受各种强化训练,最后选出来的往往就更多的是“熟练型”人才。
 
    比如高考,我参加高考的时候基本上没怎么复习,自己把所有课本的知识点理了下,背了些自认为重要的公式和数据,然后就等着临场发挥了。若干年后,某年因有同事的小孩参加高考,于是拿了语文考卷来做了下,突然发现题量竟那么大,且不说做题的准确性,让人崩溃的是根本就来不及做。同事说,高考做题其实早没有思考的时间了,必须看到题马上就知道答案并写上去,否则一定做不完,考的就是你的熟练程度。而老师训练的也是你的熟练性,很多似是而非的题,对学生的要求是只要知其然却不必知其所以然。
 
    后来发现这种训练熟练程度的事比比皆是。公务员要考了,公务员考试的培训班就遍地开花;会计要上岗证了,便可找到各种会计资格考试的辅导班;考律师资格的、考监理资格的,都有培训班,搜一下各种培训,什么公共营养师、国际礼仪师、心理咨询师、理财规划师、注册安全工程师、造价工程师、一级建造师、电子商务师、物流师、营销师、 报关员……等等等等。所以听说很多学生毕业的时候手里攥着一大把证书,但我很怀疑这些证书是否意味着他的能力?窃以为这不过是考试能力的体现罢了。
 
    不久前有朋友打听上海高校间转学的规定,依稀记得曾看到过这样的介绍,是一种避免一考定终身的情况,让一些在高考中发挥不太好的学生有一个转学的机会。于是去搜了一下相关介绍,这才知道这在上海被称为“插班生”,一般都是一些二本、三本院校的学生经过考试转入一本院校插班学习,毕业时可以拿插班学校的文凭。应该说这是个好的措施,但令人吃惊的是,我同时搜到很多为插班生考试而举办的培训班、强化班的相关信息。不觉感叹,任何考试到最后终将演变成考试训练,未经过训练的人们最后大多无法拼过那些被“强化”训练过的人。
 
    由此想到,现如今多少事情都是在“摸清游戏规则”的前提下才能增加成功的把握。小到面向高校学生的“挑战杯”比赛、数学建模比赛、计算机设计大赛等,都要摸清比赛套路并进行强化训练或辅导,大到申报国家项目、省级项目,都必须“按规则”,而且除了各种材料准备和格式等等的明规则外,还有种种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潜规则”,即便报奖材料也必须进行各种包装符合所谓的“套路”。
 
    所以说,只有那些“摸清游戏规则”的人才能在当下的环境下如鱼得水,混的得心应手,否则,除了自娱自乐外,没得玩。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9474-590064.html

上一篇:偷了几个桃,13年成果就被毁了?
下一篇:创新无所不在——查新的一点体会
收藏 IP: 222.205.38.*| 热度|

7 张玉秀 吴飞鹏 武夷山 徐迎晓 孙学军 高绪仁 dulizhi95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1 01: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