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考改革一直在进行,但改革的效果总是受到质疑,能够确定的是,每次改革却是对与高考相关的学生、教师、家长、学校的一次次折腾。浙江省高考改革后,实行统一高考与高中学考相结合。除语文、数学、外语3门必考科目外,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科,同一科目提供学考和选考两种试卷,学考满分70分,考“必考题”;选考在学考“必考题”基础上增加“加试题”(满分30分),选考满分100分。学考类似以前的会考,不计入高考成绩。选考则计入高考成绩,每个学生的3门选考学科,分别有2次考试机会,取最高分记录,成绩两年内有效。改革后的高考不再是原先6月份的三天考试,而是两种考试的结合,考生自主确定选考科目。前几天,就有报道“浙江新高考昨天开考:考完中考一年多 又高考了”,就是指开始的学考同时对有些学生来说就是高考。
从这个高考的改革看,目的大概有两个,一是不要把高考的压力集中在高考那几天,二是可以给学生更多自己选择专业的机会。但这样的目的能达到吗?要我看,完全没有达到。今天就看到“浙江高中生高中3年大考场次最多可达22场,师生压力都很大”的文章,就说到现在高中生好辛苦,压力比传统高考更大。新高考为有需要的考生提供第二次考试机会,除语文和数学之外,其余科目均有两次考试机会。假如考生每一个事关高考成绩的考试机会都不放过,高中三年参加的高考场次达10场——3门选考科目各2场;英语2场;语文、数学各1场。如果再加上同样有2次机会的学考,即语数和其他4门学考科目各2场,那么学考加选考的场次最多可以达到22场。
从以往的经验看,除非考到了满分,否则大多数学生对计入高考分数的课程大概都会选择考2次,而围绕着这样的设计这样的选择,整个高中阶段会把一些课程提前,一些课程的课时缩短,使得本来就因为高考需要安排得不太合理的高中课程安排弄得更加不科学。至于说,给学生更多选择的机会,这也只能是一个看上去很美的说法而已,且不说刚进入高中的孩子是否能那么清楚知道自己真正的兴趣所在,是否能自己设计今后的学习方向乃至专业方向,即便知道,如果这样的兴趣或爱好与其学习成绩有冲突的话,有几个学生会以兴趣为上?在高考还是要看考分的形势下,其实大多数学生都会选择自己比较有把握拿高分的科目,至于其他的东西都只能放待以后了。
现在来回想这些年的一些高考改革,记得当年我们高考的时候一份考卷的题量并不大,对一些难题是完全有时间好好思考一下的,录取分数也大致划个区间,并无一分之差便拉开几百甚至几千的距离这样的事情。但后来的趋势却是为了拉开考分的距离,出题越来越难,越来越偏,当这一倾向被批评,认为高考试题超出了高中的课程范围后,则开始减低试题的难度,而题量却大幅增加,高考便成为拼熟练程度的一种考试,考试时基本没有什么思考的时间。考试科目也开始出现文综、理综这样的包含多门课程的东西。又有从全国统一试卷到各省分别出题,再到统一试卷这样的循环。似乎每次的改革都是为了给学生减轻高考压力,但没有哪次改革是真正减了负的,实际上反而是越改学生的压力越大。到底为什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7 11: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