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师生关系最关键的是义气
用这个题目,我斟酌再三。引入正题之前,我先讲两个故事,谈一谈我对义气的理解。
小时候,农村没什么娱乐节目,那个年代电视还非常少,如果哪家有一台半导体(收音机)已是非常让人羡慕的家庭条件了。半导体里每天都按点播各种评书,其老百姓的狂热程度有点像后来最火的电视连续剧。我最爱听的评书是《三国演义》,袁阔成的那个版本。大家都知道《三国演义》里是尊刘贬曹的。简单地说,相对曹操,刘备是一个更正面的人物。可一开始,我对刘备的看法却有点不同,我一直觉着刘备这个人物的表现一直很虚伪。比如说,“刘备摔孩子”那段,明显是对赵云收买人心嘛。就连当时的“桃源三结义”,我也一直觉得刘备是在利用关羽和张飞,只是看中了关羽和张飞的高强武功能为自己的江山霸业服务而已。然而,后来当听到“火烧连营”那回,刘备当得知自己的二弟关羽大意失荆州,被东吴所杀的时候,竟然不顾诸葛亮的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应以江山社稷为重的苦苦相劝,悍然举蜀国全国之力,发兵讨伐东吴,为二弟报仇。结果大家都知道,刘备被东吴陆逊一把火杀得大败,不久抑郁而终,蜀国也从此衰落。当听到这一段,还是很让人震撼的。要知道当时的刘备,虽说没有一统天下,但也是功成名就,称霸一方。大家都知道,共患难容易,同富贵难。然而在这个时候,刘备竟然能做到为了兄弟(义弟)的情谊,在自己功成名就的时候,敢于冒着失去自己奋斗一生得到的功名利禄的风险,为自己的义弟报仇,实在是义薄云天。
当然,刘备,关羽,张飞这种桃源上结义的故事可能有太多的演绎成分,但也足以说明,自古以来一个“义”字,在老百姓的心中有多重的份量。如果说刘关张,他们都是历史中的大人物,那么草根小人物眼里是如何看待这个“义”字呢?在我小学的时候,有段时间,我们小学所有学生都要求写一封信,写给谁呢?当然是老山前线的解放军叔叔们。我作为全班文笔最出众的学生,受到老师的格外叮嘱,说一定要好好写,如果写得好,我的信会作为代表真得寄给在前线浴血奋战的解放军叔叔们的。接到这个光荣的任务,我的心情非常激动,走起路来都有无穷的力量。搞文学创作是要采风的,那个时候,我的理解,所谓采风,就是真的对那些老山前线的叔叔们有点最直接的接触(了解)吧,不然,我的文章怎么才能打动人呢?我其实是有采访对象的。我的采访对象就是我们村一个去过老山前线的人。这个人比我大好几岁,上学的时候连年蹲级,我上一年的时候,他上五年级,我上五年级的时候,他还没毕业,总之是一个喜欢调皮捣蛋的“坏”孩子。也不知道通过什么门道,在我的印象中,好像还没有十七八岁也戴上大红花参加了人民解放军。然而一参军就赶上了对越自卫反击战,并跟随队伍一直杀到最前线。从他给家里寄来的照片,都是那种光着膀子,浑身挂满一串串子弹的照片啊,把我们这些小朋友给羡慕的啊。也不知是立功了,还是受伤了,一两年后这位老山前线的“叔叔”(其实是哥哥)复员了。当时回来欢迎的场面也是相当的热烈。我好不容易才逮着一个单独“采访”的机会。按我的采访计划,我准备了好几个重要的问题,比如说,当你面对狡猾的越南鬼子的时候,心里想的是什么?是什么力量支持你不怕牺牲,英勇作战的?我清楚地记得,这位老哥对我提的这些问题,一脸的茫然。最后,他告诉我,打仗的时候,脑子里啥也没有,就是害怕。后来打急眼了,尤其是看到跟我一起入伍的我最好的战友就在我身边被敌人打死了,我就疯了,不顾一切的跟敌人拼命了。在这次战斗之前,我和我最好的战友是写了遗书的,我们说好了,如果在这次战斗中,谁没死以后复员了就给死去的战友的父母养老送终。最后,战友牺牲了,我活了下来。我这次复员就是为了好好活着为我的战友的父母养老送终。多少年以后,我也一直没有机会再见这位当年调皮捣蛋,后来成为我心中英雄的“叔叔”,但我深信他的每一句话,深信他为战友父母养老送终诺言,因为用鲜血凝结的战友情义是不容易被世俗所磨蚀褪色的。
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所谓的“义气”,“仗义”这样的言语行为逐渐被人们所不齿。取而代之的是“麻木”,“利益”,“一锤子的买卖”等更现实的东西。最近科学网上大家师生关系的话题又开始热了起来。我们很多的讨论,要么站在老师的角度要求学生该如何如何,要么从学生的利益出发要求导师该怎样怎样。这里面矛盾的根本原因是导师和学生之间除了利益的考量以为,师生之间的“义气”没有了。有人也许会说,师生之间讲哥们义气,那还成何体统?其实当我们细想一下,我们以前的所谓“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其实一开始就把老师和学生放到一个不平等的关系上。研究生早就是成人了,而成人之间,最牢固,最高端的关系其实是“义气”。所谓“义气”,通俗地讲就是:你对我好,我一定对你好;你对别人好,别人未必对你好。前一句话好理解,这是一个知恩图报的道理。后一句话其实是一种境界,一种心态,一种宽容。另外,如果非要从利益的角度考量,真正讲义气的人,通常都是短时间内吃小亏,从长远来讲,其实是占大便宜。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02: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