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合作中的吃亏和占便宜
最近在赶好几个deadlines,确实有点吃不消了。我的一个师兄曾经给我传授经验也是告诫我,干咱们这行,就是再忙也要挤出时间锻炼身体。时间再短,即使十几分钟半个小时,如果休息也要保证睡眠质量,否则时间一久,一定是革命尚未成功,身体先垮了。然而,话虽这么说,大家也都懂这个理儿,但很多时候人们却总是拿得起而放不下。
我缓解压力的有效办法就是跑步外加看电影和电视剧。最近一部电视连续剧《闯关东》深深地吸引住了我。这是一部从满清到民国年间,几百万山东人为了逃避灾荒,为了生存,为了希望从山东老家移民东北创业的悲壮史诗。整部电视剧气势恢弘,山东人的豪爽,坚忍,重情重义,在东北的林海雪原上,义和团,满清遗老遗少,革命军,土匪,日本鬼子等各种元素糅合在一起,被《亮剑》中的李云龙领衔的一干演员演绎得荡气回肠,催人泪下。这是一段社会变迁的历史,也是一群人成长,成熟的历史。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都要经历各种各样的坎坎坷坷,这些坎坷虽然很折磨人,但也都是宝贵的人生经验。剧中主人公和三个儿子为了生活当过农民,做过矿工,干过土匪也做过商人。但无论扮演什么角色,其实都是在跟周围的人打交道,做斗争,搞合作。别的不说,就说做买卖,人们都说无奸不商,但剧中却通过一个个故事向人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智慧的商人,做买卖的最高境界其实是诚信是共赢。再推广一下,不光是做买卖,人和人之间的任何合作关系的最高境界其实也都是诚信二字。
铺垫了这么多,我想说说一个科研工作者在科研中的合作。我记得我在香港读博士的时候,认识一位从剑桥刚毕业到我们大学做助理教授的年轻博士,他也是我读博士的副导师。即使是剑桥毕业想在香港的学术界展露头角也是很难的。年轻的老师都面临着一个科研合作的问题,因为学术圈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圈子,论文,基金评审其实都在这个圈子内运转。初来乍到,谁都想尽快融入自己该进的圈子,否则永远是局外人。但这里就有一个问题,那就是那些已经在圈子里的老人儿凭什么要接受你这个新人,这可不是一厢情愿就可以的。客观分析一下,这些圈内老人儿的想法其实也都在情理之中,毕竟在哪里都是狼多肉少,资源都是有限的,你多吃一口我就少吃一口。这就跟《闯关东》里那些山东人初到东北,跟当地人不可避免地有利益冲突。那么这个时候该怎么办呢?这些山东人是这么做的:首先要低调做人,尽量跟东北当地人搞好关系,即使受点气,吃点亏也要学会忍耐,吃亏是福。当然这种忍耐也是有原则的,如果对方太过分,就必须斗争,而且不斗则已,斗则必胜。但要注意,斗争只是手段,最后的合作才是目的。另外一点,闯关东的山东人也做得非常好,那就是能吃苦,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苦练本事,打铁还需自身硬。其实,我们科研中的合作也是如此。我刚才提到的这位年轻的剑桥博士就是这样,无论是写论文,申请基金还是其他任何科研活动,都想办法先让自己吃亏。我当时很不解,曾问过他为什么要这样做?他当时很诚恳地笑了笑说,我们必须先有机会吃亏,以后才有机会占便宜。
施一公教授曾经在博文中教导年轻人:“不要花时间去拉关系,尽全力作研究,以实力取胜!其实,一个人的尊严、学术地位以及别人发自内心的尊敬,永远不可能靠拉关系获得,只能来源于自己真正的学术修养和贡献”。我也是非常赞同这个观点,这是一个人的生存之本。但凡事也不可走极端,我们毕竟生活的一个真实的社会里,年轻人都想着如何如何发展,其实更迫切需要重视的是如何开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我有很多博士刚毕业几年的“青椒”朋友,也有很多交流,我的体会是很多人涉世之初与其说迷茫不如说惶恐更为准确。为什么说惶恐呢?因为博士毕业了,自己撑家过日子了,不再有导师庇护了,面对一个如此复杂的社会一下子会让人无所适从,心惊胆颤。为了让自己恐慌的心尽快平复,“青椒”们都迫不及待地想与人合作,似乎合作的人越多,自己在这个无形的大网中的分量越重,得到的就会越多。然而更多的时候是事与愿违,倍受打击,觉着想合作的那些大佬都不愿意带自己玩,这是怎么回事?很多人开始抱怨生不逢时,怀才不遇。我曾经跟一个“青椒”哥们交流过。我问他,你自己有什么本钱?合作能给别人带来多少好处?朋友一下子语塞。但朋友也跟我辩论说,敢情你在国外,国外的环境多好。我说国外也好,国内也罢,其实哪都是一样,没有那么好,也没有那么坏,没有那么复杂也没有那么简单,路都要靠自己去摸索,去打拼。但无论在哪里,有一条是必须的,那就是诚信。在国外,诚信是一个教授用一辈子的努力建立起来的,远比论文,基金重要得多。
做买卖,人们都说吃亏就是占便宜。科研上的合作其实也是如此,关键是有没有机会,这个机会需要自己用诚信去争取。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2 18: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